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谁来支撑未来电影票房?国产片赚钱和亏钱二八开

2011年11月14日 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回首中国电影产业化开始的2002年之前,中国票房多年停留在个位数——9亿。9亿到100亿,这样一个高歌猛进的过程着实令人兴奋。同时,成长有烦恼,盛世需危言。在100亿元票房背后,确实还有不少令人尴尬的数字,比如每5部国产片中只有1部能进入院线;在影院放映的这100多部中外影片中,26部大片拿走了总票房中的60%左右,《阿凡达》《盗梦空间》《唐山大地震》三部影片总票房接近25亿元,占去总票房的1/4;其中国产片赚钱和亏钱的比例是二八开等等。

  400亿并不是梦想

  100亿的数字总是交织着光荣与梦想。中国电影经济在经历了近10年的连续增长后,已经具备了与世界强国对话的实力。它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又为“十二五”规划开了个好头。如果中国电影仍然会按照常规的保持30%左右的增速,未来5到7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400亿。

  这并不是大跃进式的浮夸或是自我虚妄。400亿,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来说,还不如一个地产商的楼盘价。所有的数字都表明了中国电影业正在成长为一个名利双收的朝阳产业。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2008年,全球电影票房还是保持了高增长,所谓的“口红效应”在全球电影产业内再次得到验证(19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美国电影迎来了经典好莱坞的黄金时期,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次促成韩国电影的崛起)。

  据统计,在中国目前的产业规模下,每年只能容纳150部电影进入院线。也就是说,有近四分之三的电影无缘与观众见面。即使见面,也是匆匆一瞥,走马观花般地昙花一现。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不解决电影终端的匮乏问题,中国电影的产业永远是大片当道,小片陪葬的格局。影院数(银幕数)的迅猛增长,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尽管目前中国每10万人拥有的银幕数是0.41块,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差10倍,但2011年,中国银幕数仍以每天1.4块的速度增长,二三线城市以及县级城市的影院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有着美好的前景。

  观众人次成就票房

  但现实的问题是,银幕数增长迅猛,观众观影人次却显得不够给力。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观影人次的增长速度实际在放慢:2007年观影人次增长接近40%,但2010年却只有19%。而观影人次则被认为是反映电影市场的真正数字。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每年有数百亿观影人次。而2010年的观影人次却仅在2.5亿左右,即人均每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影院增加得再多,观影人次上不去,票房总数依然不会有大的增长。

  说到底,电影票房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观影人次。一方面是观影人次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呈现《阿凡达》等电影一票难求的局面。当《阿凡达》在中国狂卷13.4亿元票房“丈量”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辽阔疆土;《唐山大地震》上映40天,获得6.7亿元票房打破国产片票房最高纪录时,《华尔街日报》便放出声音:“中国电影业的增长正在影响整个亚洲,将成为超过印度的亚洲电影制作大国,而且将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大的电影消费市场。”

  票房增长,观影人次却下降,人们会归咎于票价的增长。不可否认,票价是一个因素。尤其是《阿凡达》在有限的Imax 3D影厅放映时,票价达到普通电影的两倍以上。

  品质低下导致观众流失

  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电影在类型逐渐丰富,一部分电影取得令人欣喜成果的同时,大部分电影质量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水准。各类山寨喜剧,恶搞、山寨、无厘头、颠覆为特征的喜剧你方唱罢我登场。故事荒诞、表演夸张、台词摘抄自网络段子的《唐伯虎点秋香2》、《嘻游记》、《三笑之才子佳人》、《大笑江湖》等诸多作品将喜剧变成了闹剧,以低俗的媚态讨巧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娱乐心态。一群人的闹剧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剧。还有很多主打恐怖惊悚的电影纷纷涌现,这种类型以一两百万投资基本可以捞到2000万票房的预期成为投资人热衷的题材,填补了各种档期的空隙,结果留给观众以“电影不吓人,蹩脚的情节吓死人”的印象。同时,电影投资的急功近利的行为还体现在不加考据而盲目地筹拍历史题材。据悉,今年中国电影已经拍摄或者正在筹备的题材包括两张“画皮”、两个“封神榜”、三拨“杨家将”、三桌“鸿门宴”、四个“关云长”、四位“白娘子”,而叶问、李小龙也频频出镜。从传统文化、经典神话、历史传说中寻找故事的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一种短线投资,那么对历史的阐释只能流于表面,迎逢当下的理解。中国电影人缺乏的是像《阿凡达》这样十年磨一剑的艺术勇气,尽管很多电影在宣传时以准备时间之久来为艺术品质铺垫。殊不知,那只是时间的堆积而已。

  理性审视是必要的态度

  如此一来,在中国电影目前银幕数有限的环境下,大片的银幕垄断是必然的,因为利益最大化永远是影院的目标,所有的努力与追逐都是可预期的高回报率电影。于是我们试想,即便影院把好的时间段让给那些小投资的国产影片以及恶搞山寨的电影,真正会有多少上座率?又有几部影片可以说自己具有足以拉动票房的实力?恐怕还只会是污染了整个电影生态环境。

  对中国电影的理性审视是必要的态度。电影工业的发展是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才会趋向一个成熟而繁荣的体系,正如一个大明星的打造,总是有一定规格和数量的电影练习,才会锤造得优雅与自然。如果说在一个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市场因素能左右方向,我们相信,理顺关系之后的电影产业必然会顺应市场的潮流,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这400亿的创造过程,也正是一个趋向于合理分配资源、充分发挥效率并兼顾公平的过程。

  杨天东(作者为《电影》杂志编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