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毛泽东传》作者:中国人已更加富裕、更有活力

2011年11月14日 16: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毛泽东传》作者:中国人已更加富裕、更有活力
《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主办方供图
    11月13日,美国著名学者兼记者、作家,超级畅销书《毛泽东传》、《我与中国》作者特里尔在北京与读者见面并签名售书。中新社发 刘关关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北京11月14日电 (张中江)  《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13日在北京说,中国将走向何方?这要看中国从何而来,“我们必须理解毛泽东”。他还表示,大部分西方人并不了解毛泽东在中国国内做了什么。

  13日下午,《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读者见面会在北京举行。特里尔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院、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超级畅销书《毛泽东传》作者,此前出版的著作大部分与中国有关。

  当天,特里尔在见面会上用不甚流利的中文发表了演讲。他表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人类生活的实验室。自己想通过2010年推出的《我与中国》这本书,“告诉毛泽东去世后去出生的年轻中国人,中国人已经比他们的父辈、祖辈富裕多了,也更有活力了。”

  关于《我与中国》:以故事方式呈现中国形象

  2010年,特里尔推出新作《我与中国》。书中既有对中国政坛风云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娓娓讲述。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展现了新中国一甲子的发展历程。

  谈到这本书,特里尔表示自己并不是要为中国鼓吹什么,只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形象。

  “在这本书中,我告诉毛泽东去世后去的年轻中国人,中国人已经比他们的父辈、祖辈富裕多了,也更有活力了。”特里尔说。

  谈到具体的创作过程,特里尔表示,自己像蜜蜂一样勤于保留有关资料,并且善于保存日记、书信、游记等材料,“这有利于我的写作”。

  中国将走向何方?特里尔:我们必须理解毛泽东

  特里尔与中国渊源颇深,1964年他便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那时,特里尔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穿着白衬衫和蓝裤子的人民群众簇拥在天安门广场”。(《我与中国》)

  自1996年以来,特里尔几乎每年都来中国出席各种会议和访问。目前,特里尔已经出版10部著作,其中大部分与中国有关。他的名著《毛泽东传》被誉为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最受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该书自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以来,已经累积销售70万册。

  谈及为何要写中国,特里尔表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人类生活的实验室,能帮助我理解美国。”

  在特里尔眼中,美国是新的大国,中国是古老的大国。

  “美国人认为其他国家都会像他们那样,中国人认为外国与自己不一样。美国人知一说一,中国人知道什么时候保持沉默。”他说。

  中国将走向何方?特里尔认为,“这要看中国从何而来,我们必须理解毛泽东”。

  特里尔说,自己当初选择写毛泽东,是因为他“很有趣,自身充满矛盾”。他坦言,在西方人眼里,毛泽东更多的是一个国际性人物。至于他在中国国内做了什么,大部分西方人并不了解。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特里尔当时感觉到,“这是影响历史的时刻。很长一个时期,再也不会有另一个毛泽东了。伟人也总有一死,中国一定会变化。”

  特里尔还表示,自己写作《毛泽东传》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了保留一个遗产,“从现在开始起50年,没人会记得我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但有人会一直读我的《毛泽东传》”。

  尽管自己的书写出后颇受推崇也十分畅销,但特里尔清楚,“我的书不是毛泽东故事的终结。每个传记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

    罗斯·特里尔:大部分西方人不了解毛泽东在中国做了什么

  中新网:普通的美国人对毛泽东的认识有怎样的一个过程?

  特里尔:毛泽东在西方人眼中,更多的是一个国际性人物。他在中国国内做了什么,大部分西方人都不了解。(可能只是)知道他打败了蒋介石,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中新网:在一些歌剧如《尼克松在中国》当中,也有毛泽东、江青等人的形象。您认为哪一部文艺作品中的上述人物形象更接近历史真实?

  特里尔:《尼克松在中国》这部戏,主要是为了好玩,因为没有意思的话也不会吸引观众。但是和真实的历史之间没有太大关系和相似性。这样的东西不会改变历史,也不应该改变历史。

  江青是很有故事的人,也曾权倾一时,我曾写过《江青传》专门讲述她的生平。记录和真实地研究江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靠想象去写一个文学作品就没什么意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