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逸舟:姚明应是未来中国象征 普通人是国家形象(2)

2011年11月16日 09:3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普通人才是真正的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生动感人,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捕捉,像“最美母亲”、“掏粪哥”这样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国家形象,而这样的国民才会受到世界的欢迎。

  人人谈外交很正常

  北京晨报:您这本书面向怎样的读者群?

  王逸舟:我过去写书都面向专业人士,很厚,比较理论化,这本书都是鲜活生动的故事,也不长,希望所有人都能看,不论是官员、记者还是普通读者乃至外交官,希望大家都能读。书中写的都是正面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共同特征是外交官善于发挥想像力,主动打破不合理的制度、规章的束缚,打开了新局面。

  北京晨报:今天许多网民关注外交话题,但不够专业,经常会有一些暴戾的观点,这是否会对政策产生挟持效应?

  王逸舟:这要两面看,一方面,老百姓越来越关心外交,批评外交,这是开放与进步的表现,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媒体工具也越来越发达,大家过问与质疑外交,不舒心时要批评,说明国际意识提升了,这不是消极的坏,也不能看成是民意挟持决策。在今天,越是城市人、青年人和有文化的人,越会关注外交话题,而信息化程度低的地方,大家对此就没有兴趣。总之,关注是开始,正确解释是下一阶段的事。另一方面,对民意也不能捧杀,民意也未必都对。

  国民素质应与时俱进

  北京晨报:但不少声音确实过于暴戾和反智,您怎么看?

  王逸舟:从关心外交到了解外交,要经过一个自我改进、自我学习的过程。我们存在着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比如信息透明度不够,一些情况应更及时地面向公众报道。应该看到,中国国民素质和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当,都处在粗放阶段,更多依靠数量、规模和速度,而不是依靠品质、科技能力和创新度。许多中国游客出去了,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不尊重当事国习惯,对文化的兴趣远低于到商场购物,体现出暴发户的心态。国际关系的根本在如何共处,任何协议都是妥协的产物,不能只想着100%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原则问题不动摇的前提下,要考虑让别人也能过下去、有面子。外交就是保证和平、互利和可持续,而不是赢家通吃。我们刚刚走出去,但这不能成为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理由。我觉得姚明最好的一点就是有学习能力,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进,主动告诫自己要跟上时代的进步。

  国家形象应生动感人

  北京晨报:作为个体,该怎样自我提升?

  王逸舟:关键是要成为公民,有独立的个人意识,能够自律。此外,在国民心态的塑造方面,国家与政府要承担责任。我们在纽约搞了国家形象片,展示的都是最高、最快和最强,但这些是不能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这种展示会让国民也失去平常心,只想压倒别人。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生动感人,来自对日常生活的捕捉,像“最美母亲”、“掏粪哥”这样的普通人才是真正的国家形象,而这样的国民才会受到世界的欢迎。学习很重要,但学习不只是底下人的事,不只是老百姓的事,领导更需要学习。

  北京晨报:我们不是也搞了很多孔子学院吗?

  王逸舟:在举国体制下,许多事看上去宏大、有钱,但细节不够,中国文化就是功夫、茶道和汉语吗?用国家的力量,不遗余力推广浅表文化,中国文化真正博大精深的东西,却没讲出来。费孝通先生80多岁时说过“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非常认同和钦佩,自美其美,是说要欣赏自己,对自己的文化、存在、根性有信心,美人之美,是说要欣赏别人之美,理解和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认为,最难做到的就是开头这两句。

  文化要润物细无声

  北京晨报:头两句为什么难做到?

  王逸舟: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忽视别人的感受。我们喜欢搞盛会,搞得有点像朝贡体系,应适可而止。在今天,软实力应发展,文化应发声,靠强力推动,不如润物细无声。一位语言学家和我说,今天咱们电视片中语言太粗鄙,我们的古人对语言是非常讲究的,有很多敬语,今天敬语却成了日本文化的拳头产品,非常发达,可我们的呢?我去台湾,感觉那里人说话太客套,没大陆人这么直白,可时间长了就明白了,他们传统自然地延续了下来,大陆却没保护好。

  北京晨报:大陆的传统文化为何没保护好?

  王逸舟:与西方文明的冲击有关,形成了暴烈、强悍和造反派的心态,加上曾经文化古国的屈辱,一旦强大了,便“人一阔,脸就变”,忘掉了如何做人,如何去做一个有风范的大国。一个大国应该可敬可亲,不能可畏而不可亲。

  “差不多”文化靠制度涤荡 

  北京晨报:不能融入世界,是不是也与传统文化自身的弊端相关?

  王逸舟:有关系。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在我们的国民性中,有一种“差不多”文化,而古希腊文明以精密、科学为基础。在人的交往方式上,我们的线条也粗一些,但文化并非完全主导。台湾也有“差不多”文化,可在细节上,在产品质量上,在学问态度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很多问题既要看到国民性的作用,也要看到政府转型的作用。

  北京晨报:在我们的传统思维习惯中,往往偏重立场,缺乏解决方案意识,忽视技术解决。

  王逸舟:在现代外交中,这是行不通的,今天外交不能只讲大战略,需要以具体平台为切入的路径。国际社会正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许多问题是可以计量的,减排有具体指标,贸易有清单,军控有预案,这些无法再用“差不多”去应对,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学习。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我们还是新手,只有先学习规则,才能驾驭规则,如果设定对方如何,抱定抗拒心态,就很难打开局面。总之,要借助国际上可以借助的语言、方式,以大家能预期、想象、接受的方式来沟通,而不是突兀和不可理喻的方式,这样才能避免误判。

  打铁还需自身硬

  北京晨报:您这本书刚刚出版,下一本书的选题就确定了,为什么这么急?

  王逸舟: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的情况正严重地制约我们的国际形象,发展不均衡、内部差距、腐败,此外还有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不同步等等。所以,一方面要靠外交人努力,推动“创造性介入外交”,另一方面要继续改革,解决自身的隐患与矛盾,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首先要解决内部存在的问题与麻烦。

  北京晨报:可怎么解决呢?

  王逸舟:我是外交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在国际舞台上,至于国内究竟该怎么改,下一步怎么办,也许政治学者能给出更好的答案,我只是有这样的直觉而已,即:国内发展不足,会约束外部的很多作为,会影响国际形象。我的孩子也常问我类似的问题,但我和大家想得差不多,讲不出深度来。

  对未来51%乐观

  北京晨报:您曾多次表示,对未来51%的乐观,为什么?

  王逸舟:我是一个谨慎的乐观主义者,51%不是精确计算出的数字,只是表示我对未来乐观的成分略大于悲观。改革30多年来,危机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我们一直在往前走。今天,我们已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更多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幸福感、公正、进步、均衡等问题,在多元化时代,不能完全指望领导人,要依靠公民。所谓公民,就不是臣民,一是对政治是非、权力运用有自己的看法,不论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能施加影响,二是经济上有实力,在物权被粉碎的时代,人们的政治意识其实是乌托邦,并非自我判断,今天中国社会进步了,青年一代心里有数,不简单盲从,关注隐私权、环保等,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

  北京晨报:但很多人对80后表示失望,您怎么看?

  王逸舟:他们比我们更有希望,如果有一个向上的体制,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我出生在医生家庭,从小父母要求讲礼貌,可在“文革”时,大家都努力使自己粗鄙化,看到右派老师,如果不吐痰、扔石子,自己都觉得自己软弱,在当时,努力变得更野蛮成为风尚,敢打人的是英雄,有女孩追,而看书、搞发明,被认为是窝囊。现在的年轻人得到父母更多呵护,对弱势群体、不公平更敏感,不像我们,曾主动把自己变得皮糙肉厚、心灵麻木。当然,80后一代的发展,还要靠文化培育,不能纯自然主义。

  不必留恋80年代

  北京晨报: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很难忘掉它,它将一去不返了吗?

  王逸舟:它的朝气与进取,确实让人怀念,我1977年上大学,班里不少同学4年没看过一场电影,大家说起这个,都为自己看过电影而觉得羞愧。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闪光点,上世纪80年代人们被压抑太久,猛烈迸发出来,但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我儿子说我很幸福,赶上了这个时代,只要努力,就能看到希望,我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角度,乔布斯生在富裕的美国,不一样与众不同?

  北京晨报:在离您办公室不远的地方,我采访过加藤嘉一,一个不会中文的日本年轻人进了北大,以后成了中文专栏作家,他的勤奋、自立与平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总觉得,今天中国年轻人与对手差距依然巨大,您怎么看?

  王逸舟:我儿子也是北大毕业,前一段去柬埔寨旅游,被韩国和西方志愿者所震撼。他们许多人并不富裕,借钱来帮助那里的孩子,无怨无悔,相比之下,我们许多志愿者只想镀镀金,去了外面,就像小鸡一样,总想躲在母鸡的羽翼下,经不起风雨,不能全身心投入。但看到了外部世界,了解了差距,有了羞耻感,这就是进步和希望,假以时日,他们会做好的。

  陈辉/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