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谈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从微小的地方重视文化

2011年11月20日 13:2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果离开网络、手机、电视,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一幅图景?恐怕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已是不可想象的假设。多媒体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也重新定义了文化产业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大背景下,什么是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知名学者、作家,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总策划、主持人胡野秋走上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全民的“读图时代”不值得欢呼

  我在大学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孤独和寂寞是当代学生中间占主流的一种苦恼状态。他们觉得没有地方可以倾诉想法,没办法和人交流。讲完课之后,晚上我就让他们的教导主任陪我去看看这些大学生在宿舍里干什么。结果发现6个学生在房间里各“霸”一方,在QQ、MSN上跟远方的某个人在聊天,而这6个人之间是没有交流的。他的孤独和寂寞已经被放大成了他生活全部的外在环境,而他自己其实就是孤独和寂寞的发动者。这个状态不但在大学,我觉得已经成为当代都市人非常常见的习惯。

  这种曲线交流在生活中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读图时代”。很多人说读图非常好,可是读图对人的伤害,对脑细胞的伤害很大。你只读图,你的思维会发生退化,会扁平化。“读图时代”其实没有什么好欢呼的,因为读图对我们来说其实是阅读的退化,而不是进化。我们可以接受读图,但是我们不能去欢呼一个全民的“读图时代”。比如说小孩子读图是应该的,应该他在不认识字之前要通过读图来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但是就我们成人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读图之后,我们不要再回头去只读图,不读文,或者多读图,少读文。这是不良的方式。

  所以,读图的、电视的多媒体时代,让我们今天变得远离文本,亲近图像。如果你一天不保持至少一个小时的文本阅读的话,我指的是读书,这才决定你这个人将来是一个简单的人,还是一个有丰富思维,有复杂思维的人,这是一个检验的标志。

  文化要从城市的每个空间开始

  创意是检验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辐射力的标志。而今天的中国,正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的背景,越来越缺乏创意。影视剧、电视节目许多都是抄袭,比如说超女其实是抄袭了美国一个选秀节目。中国的文化产业没有前端,只有中端和后端。我们现在几乎世界上最好的工艺都可以在中国生产出来,但是都跟我们没有关系,就像iPhone手机是在广东生产出来的,但人们会说买的是乔布斯的苹果。

  中国为什么创意缺乏呢?因为创意是人创意的,可是人作为艺术家,设计家,作家,音乐家,在我们国家有地位吗?经济地位是没有的,明年开始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就要取消了,片头曲的作曲者是孟卫东。要是在国外,就凭这一个10多秒的片头,他至少是千万富翁。可是在我们这里,记者采访他,问他拿到过多少钱,他说就10块钱,10块钱还算是高的了,因为他当时写了10首,打包给他们的,他们给了100块钱。

  我们去德国,法国,巴黎,法兰克福,我根本见不到它们哪个地方好像爱专门去做文化的事迹,但是人家对文化的重视,从微小的地方开始。比如说在巴黎地铁里,每站就是一个艺术的宫殿,他把很多名画复制出来,挂在墙上,做巨大的壁画。所以,巴黎连地铁也是文化,而我们的地铁除了广告还是广告。英国的地铁就是让全世界的诗进地铁,中国也很有幸地把六首唐诗送进了英国的地铁。我认为政府把钱花在这些地方是值得的。因为这些空间是公共的空间,是老百姓的空间。所以,要让文化起来,就必须要从城市的每一个空间开始。

  文化权益最重要的是参与权

  文化产业在我们国家,应该说兴起的很稳,但是现在看起来似乎还很遥远,尤其是这次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一个目标,其实这个目标是非常高的,“要让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就意味着它必须占到国民经济的14%以上才叫做支柱产业,14%以下就不算是支柱产业了。但是我们目前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是4.5%。也就是说,在未来的5-10年内,我们要想达到从4.5%-14%,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我们经常拿深圳的卫星图和香港的卫星图放在一起比较。香港70%多的地方全是一片绿色,只有30%的地方是发展得相对密集的,所以,香港的楼特别高,特别挤。但是香港政府这一点太了不起了,发展了100年,它就在那个地方发展,不允许你到其他地方发展,所以,青山绿水70%都在,再发展几百年也没有问题。但是深圳的图一看,深圳现在90%的地方全部是钢筋水泥。我们是30年的特区,但是现在得的是80岁的病,已经是未老先衰。

  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文化产业一窝蜂地提产业化,所有地方都必须要赚钱。现在不懂文化的开始讲文化了,懂文化的开始谈钱了。当然,开始出现这样的状态,让全民都开始谈文化,至少是一个新的开始,开端,总比大家反文化好。

  我们现在应该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上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把文化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换句话说,我们如果用文化产业赚到钱,首先要用在文化上才对,用到全体市民的文化权益。保障你的文化权益,最重要的是文化参与权。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很高兴看到博物馆门口一些老人家在打太极,听音乐,这样很好。假如说进这个公园要交费,那就没有意义了,每个人都到自己的家里打太极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摄影 黄瑞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