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电影对外输出“三少” 遭遇“三大瓶颈”

2011年11月20日 14:56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外输出呈现“三少现象”走出国门遭遇“三大瓶颈”

  中国电影海外落地如何不再难?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关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论述,引发电影界人士关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热议。他们认为,当前中国电影的对外输出呈现“三少现象”,存在“表达内容狭隘”“语言译制障碍”和“版权发行不畅”三大瓶颈。

  海外票房少、增长少、影片少

  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等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外销呈“三少”:一是海外票房少。2010年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仅为30多亿元,不到美国的1/40;二是连续增长少。近5年中国电影的海外收入虽增长113%,但明显低于国内票房410%的增幅;三是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2010年达成出口交易的纯国产影片仅1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在海外市场却遭遇“寒流”。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数据显示,影片《唐山大地震》虽创国内单片票房纪录,但在美国上映的票房仅6万美元;而导演吴宇森号称要让西方观众看懂的《赤壁》,在美票房仅62万美元,最后竟遭发行方“退货”,被嘲讽为“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灾难”。

  内容狭隘 译制障碍 发行不畅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效果不佳源于三大瓶颈:其一是影片表达内容狭隘,不会讲故事。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分析指出,风靡全球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均以未来时空、虚拟时空为主要时间背景,表达内容多为“真善美”的人类普世价值,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易被全球观众接受。“而我国电影一直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如《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等多以当下或过去现实生活为素材,采取怀旧式表达,即便国内票房再高,也很难融入世界电影大潮。”

  “中国其实不乏经典故事,但我们要么没有讲,要么讲得不够精彩,使电影缺乏文化穿透力。”知名演员李菲说,“两部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故事题材均来自中国,竟被美国人借用、改编、拍摄,而且还进入中国市场实行‘反输出’。”

  其二是语言译制障碍。不少中国影片在海外发行,往往找外国人翻译。他们外语虽好,但不懂中国国情,在翻译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词句时经常闹笑话。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总监张云明举例说,“比如,把‘知青’简单译为‘受教育的年轻人’,外国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三是版权发行不畅。不少国内影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国产影片若想在海外放映,需要相对固定、权威的发行单位,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仍为空白,尚未与国外发行方无缝对接,只能靠影视企业自行联系,大大降低了电影输出的数量与进度。

  针对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三大瓶颈,业内人士提出三大建议助推其在海外成功落地。

  其一是在电影制作中,须遵循“中国主题、世界元素”的原则。

  其二是在电影传播中,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译制工作在电影走出去中的关键作用,特别要借鉴国外译制模式和经验,完善我国的译制机制、提升译制水平和传播效果。

  就具体译制方法,杨和平认为,要遵循“突出民族概念、淡化政治概念”的原则。“如电影《康定情歌》(法国版)将片名译为《神秘西藏爱情故事》,《建党伟业》(海外版)将片名译为《一个最大政党的诞生》,增强了冲击力和感染力。”

  其三,在电影营销中,可推广“3+1模式”解决版权发行不畅的难题,即由国内影片版权方、中国电影译制拷贝制作方和国外院线方三方联动,并借助海外华裔的支持,共同推动中国电影的海外落地。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