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复旦大学郑祖康教授处世之理:坚守原则的学者本色

2011年11月21日 09:3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陆雄文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郑院长是位幽默慈爱的长者,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而对我来说,他首先是位有理念、有理想的商学院掌舵人。

  2011年11月8日是个悲伤的日子,我们敬兹念兹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郑祖康教授溘然长逝。追抚往昔,他宽容宏阔的气度和幽默率真的性格,让人难以忘怀;他的音容言行,依然如一帧帧鲜明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在此,我希望藉由文字重温和郑院长在一起时的一个个的定格,向他表达我的敬意与怀念。

  院长之风:远于见兢于业

  “管理学院院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要有长远的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心,要有独立奋战、坚忍不拔的精神。”——郑祖康,《管理管理学院》,2007年

  拥有如郑院长这样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幸运。尽管复旦管院在国内早已位居一流商学院之列,但他从未满足于此,对国际化在整个学院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有着敏锐的意识。他在2000年就职时就强调,在将来的30-40年间,为了国际一流商学院的目标,我们“须坚持不懈,奋力前进,前赴后继地在这条轨道上疾跑”。而正是在他任内,学院的国际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挪威管理学院很早就展开了长期合作,这些均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MBA项目。而郑院长则慧眼独具,清晰地看到中国市场对EMBA的教育诉求。当时中国有很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非常大,因此他很早意识到EMBA教育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高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

  2000年,我正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天,郑院长打电话给我,要我去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进行EMBA项目的考察。奥林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商学院,当时国内有不少学校有意与之合作,给予的条件也十分优厚。但是奥林商学院却有所犹豫,希望能与更优秀的学院合作,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便是其第一候选单位。郑院长深知此项合作对于学院国际化的意义,所以特意请我去深入沟通。在奥林考察的两天内,我会晤所有副院长,最后由院长亲自出马会谈,试探我们的底牌。那次访问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2001年初,奥林商学院院长格林伯姆教授专程飞赴上海与郑院长谈判合办EMBA项目事宜。

  郑院长一贯坚持:合作必须能提高学院的声誉与教学水平,有利于学院师资建设和资源积累,形成长期而双赢的合作;要恪守学院的主体性,不能成为国外商学院的代理商、打工者,甚至沦为“教学工厂”。这样的谈判非常艰苦。奥林商学院有优势与竞争力,因此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让步,而我们则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伤害学院长期的发展。在郑院长的主导下,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持久战,我们终于克服重重的分歧与争议,与对方在谈判桌前握手言欢。2002年,“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迎来了第一批学员。这个项目自2006年以来在英国《金融时报》EMBA排名中连续六年蝉联全球十八强,其中有三次跻身全球十强之列,并始终稳居中国大陆英文EMBA项目第一位。

  这个项目不仅为学院赢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也让我们学习到了不少先进的国际经验。学院中文EMBA项目的成功,也是借鉴了该合作项目诸多经验。从先进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到一流的运作与管理,均反映了同奥林商学院合作的英文EMBA项目的优秀经验与理念的溢出效应。这些成就与郑院长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作为一院之长,郑祖康教授既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又有兢兢业业的责任心。他担任院长后没多久就被任命为副校长,负责学校的财务和外联工作,又要参与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非常繁忙。而当时的复旦管理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郑院长在忙碌的学校工作之外,仍牢牢把握着学院发展方向和诸多重大决策事务。我当时应他之邀出任副院长,分管MBA、EMBA和国际合作。郑院长每周至少有一两个晚上与我通上半小时到一小时电话,我们在电话中详谈学院各项工作安排,常常不知不觉聊到了深夜。郑院长的敬业态度,一直让我感佩。

  待人之道:知人善用 宽待包容

  “要用对人,信任你所任用的人。他们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是最有资格也是最能够做出决策的人。”——郑祖康,《管理管理学院》,2007年

  郑院长做事抓大放小、善于授权。我分管MBA、EMBA以后,他只是把握大体规划方向,就全新的问题给予指示,其他的具体事务概不干涉。他很早就想打造一支高度职业化的行政团队。在现代商学院中,需要各类专门人才,如MBA、EMBA的招生,需要有掌握市场分析能力、善于策划与营销的专业人才;而职业发展部门则需要懂人力资源基本理论、善于挖掘别人职业潜质、有很强沟通能力的同事,这在传统的学校人事体系内难以觅得,所以他就授权我在英文EMBA项目中首开先例,从社会招募专业行政人员。至于要求,他则只诉诸大体原则:需要有专业能力、善于沟通,形成市场化的合约关系。当时我并未负责过行政工作,但是他还是给予我充分的信任与授权,从行政人员招募、面试到最终的录用、签约,一一放手让我去做。就这样,从第一位职业行政人员的加入到团队的不断扩大,我们至今已经建立起一支相当规模的优秀的行政团队,许多同事来自全球500强企业,拥有出色的教育背景与工作经验。

  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在深圳设立MBA培养基地,由于生源质量好,项目相当成功。进入本世纪后,深圳的MBA生源水准开始不如上海,因此2004年我提议关停深圳MBA项目,以便集中资源。郑院长同样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授权我拟定方案、组织谈判,完成最终的项目撤销。

  除了知人信人,郑院长待人也很宽厚。我与他共事多年,很少见他发怒。他曾说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要允许别人犯错,知错而改即可。对于下属不同的声音,他也乐于倾听,既不会妄加指责,也不会固执己见。我在工作中与郑院长颇有默契,但难免也有分歧,这时候郑院长总是非常包容,总能将分歧消于无形,使我们的配合更为默契。

  在学院,上至年长教授,下至年轻学生,他都一视同仁。我们有不少老师都做过项目主任,行政与学术两头兼顾,很是辛苦。他们卸去行政职务后,郑院长都会安排由学院资助他们出国进修,感谢这些同事为学院的辛勤付出,更是帮他们恢复作为教师应有的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弥补他们因承担学院行政事务而做出的牺牲。

  正因为他的信任、包容和体恤,所以他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悲伤,这不仅是出于对院长这个职衔的尊重,更源于大家对他个人真心的爱戴与悦服。

  处世之理:坚守原则的学者本色

  “途艰道远行驹马,风疾云高展大鹏。不慕暖房花艳放,寒梅挺立傲霜冰。”——郑祖康,《步行串联路上》,1967年

  郑院长的宽容并不代表他对原则的妥协,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极为坚持原则的人,这从他主持与奥林商学院的谈判过程就能看到。他做任何事都恪守学者的本分,对错分明、非常严谨,从不贪图虚名。

  有一次,他指导一位博士生写论文,文章成稿后,学生为感谢郑院长的指点,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署上了郑院长的名。郑院长获悉后,亲自打电话给编辑部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撤销。他说:“我为学生指导是应该的。既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贡献,我就不要挂名。”他认为学术诚实是最基本的原则,是做人的一种品质。

  郑院长有个出色的儿子,本科时期也在学院就读,郑院长很少向人提及。当我还在负责学院旗下的复理咨询公司时,他的儿子曾来应聘实习生。我面试之后,发现小伙子聪明、真挚,又有干劲。过了很久,我才得知他是郑院长的儿子。郑院长从来没有要求我关照他自己的儿子,这也是他的原则与准则:一视同仁,拒绝特权。而他的儿子也从未在学院里露出过骄矜之色。后来他的儿子凭借自身实力考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统计学的博士,传承了父亲的衣钵。

  生活之趣:才气横溢 幽默率真

  玉阶直上入云庭,摩岭豪风震万灵。飞起轻云皆不见,碧霞宫里落金铃。——郑祖康,《七绝·泰山十八盘》,1966年

  郑院长是一个非常有情趣和才华的人,他学贯中西,文笔非常优美,擅长各种文体。尤其写得一手好诗,退休之后还出版了诗集,生病中写成了长诗《王昭君》。

  郑院长还有一副好嗓子,喜爱京戏,也擅长意大利美声,可能很少有人听到过郑院长在海滩上唱意大利歌剧。有一次我跟他去澳大利亚访问,傍晚我们趁着开会间隙去海边散步,观赏着海滩上的落日余晖,郑院长一时兴之所至,高唱一曲《我的太阳》,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平时但凡学院里有年会或同学、校友聚会,他总会根据他的状态献歌一曲。

  他为人幽默,有时还会带点男孩的率真调皮。记得有次我们中午开会到很迟,他特别饿,我们陪着他去附近找饭馆,当时附近有家新开的店,他一看到有“猪手煲汤”便特别感兴趣,说自己很喜欢吃,但夫人在家就是不肯做,难得不要忌口,一定要尝。吃的时候,一脸陶醉。在一起开会、讨论工作之余,他还时常会告诉我这种维生素、那种纤维素各有哪些好处,又教我应该如何搭配、怎么吃,非常懂得生活。

  从院长职位退下后,他依然热心于教学。他喜欢上课,他的授课总能把复杂的统计问题变成对商业应用非常有用的工具,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常被评为学院EMBA和MBA项目的优秀教师。我想,这几年他应当过得颇为自在、开心,这从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朴实达观,不求名利。

  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在于质量。我想,郑院长做到了。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郑院长是位幽默慈爱的长者,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而对我来说,他首先是位有理念、有理想的商学院掌舵人。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尤其从他的《管理管理学院》一书,我们可以看出他开阔的思路;任何国际一流的商学院院长,其管理哲学和方法大概也莫过如此。我从中获得很多启发,也找到很多共识。如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许多方面的实践都可以从他的理念里找到依据。

  逝者已矣,斯道长存。郑院长无法亲自实现的教育理想只能靠我们来实现。他生前始终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跻身世界一流、成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学院为己任。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汲汲而行。从今而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懈,在这条道路上行之弥远,行之弥坚。

  (作者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