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菊儿胡同:以旧城改造试点身份引起世界重视(4)

2011年11月22日 11:3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菊儿胡同新房客

  二十多年风霜雨雪,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已经略显老旧。光环褪去,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演进着北京的寻常巷陌、市井生活。

  院落中原本设计有“户外公共客厅”,所有院落由开放式的游廊相连,便于行走,户与户之间视线通透,能一眼望到。

  但居民们似乎并不买账。游廊不仅没有按想象的变成藤蔓密布的绿山墙,相反,几乎全部都被加以改造,筑起一道新的玻璃钢墙,每个窗户还都加上了防盗窗。问及原因,居民们很务实地回答,一是可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二是为了安全,“游廊管什么用啊,冬天往屋里灌风,还一点都不安全,不放心”。

  看上去,新四合院中的邻里关系,已经和现在的公寓、住宅楼并没有什么差别,不像大杂院时代的紧密亲切。

  其中的变迁,只有新四合院的住户们能够感知。

  马玉琴说,大杂院的邻里关系虽然近,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全是温暖。相互干扰、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常见。她觉得新四合院的邻里关系很好,既能像过去那样“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都很熟识,又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空间,互不干扰。“街坊间的情谊比现在那些高楼亲近多了。”

  新四合院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延续下来的四合院情趣,在更多人眼中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体验和时代记忆。

  何红雨以博士学位到北京市房改办工作,按照当时政策应当分配一套三居室住房。几番周折之后,分给她的房子,竟然就在她参与设计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中。

  何红雨的丈夫是美国人,和她一起住进了菊儿胡同。他们的两个混血儿子,也在菊儿胡同出生、长大。何红雨说,她的两个孩子,比同龄的大多数北京孩子更“北京”。他们虽然有一副标准的西方人面孔,却说着一口“京片子”,他们爱喝豆汁儿、爱吃卤煮,他们淘气时能爬树上房,他们能在胡同里随便哪个大爷大妈家里“混吃混喝”。傍晚时,何红雨往往要在新四合院的院子里“喊他们回家吃饭”……

  有意思的是,新四合院保留的老北京生活,对外国人更具吸引力。从新四合院建成后,这里的房客就从未断过“洋面孔”。最多时,210户的新四合院中,竟然租住着70户“老外”。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来自德国的建筑工程师伯纳德。他骑着一辆老式“二八”自行车进胡同,一路热情地打着招呼。老人们对这样的邻居也习以为常,谈笑自若。

  伯纳德说,他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喜欢北京胡同的氛围:“我认为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院落里种着花草树木,大人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在那里打闹嬉戏,这样的景色在德国已经很少能见到了。”

  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间跨度。日子在每一天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过去,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的居民们,有的在此终老,有的迁居他处。第一批的老住户还只剩十几户了。

  曾经“标新立异”的新四合院,对比后来层出不穷的现代化建筑,已经有了历史的斑驳和沧桑,但在北京旧城居住区的胡同中,它魅力依然。就像当年联合国人居奖的颁奖词所写:“吴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菊儿胡同工程中所创造的是一个人文尺度的答案。尽管它的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但它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最重要的是菊儿胡同捕捉住了中国的四合院的传统,即北京的合院形式……”

  “有机更新”等北京旧城区保护和改造理念,也是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试点开始真正落地生根。

  2000年到2004年,北京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构建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格局。与“有机更新”一脉相承的“微循环”,成了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协调统一的有效方式。

  二十年,时间积淀成了历史。

  城市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着,古都神韵依然流动在古老的街巷和红墙黄瓦间。新四合院静静矗立在菊儿胡同中,也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却更融入了城市的肌理。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装点着古老的城市,余香袅袅,韵味悠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