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为“《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捏一把汗

2011年12月02日 0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0年前,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横空出世,风靡数十年,连知名作家叶永烈也曾提着它上门提亲。50年后,该丛书在隆重庆祝其50岁生日时,也将迎来第六次改版。“牛奶为什么要加三聚氰胺”、“我能穿越回清朝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虽然问题尚在征集,但从孩子们已提出的问题来看,明年面世的第6版《十万个为什么》将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变脸。(《重庆晨报》12月1日)

  对《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有专家称,这是一次魅力十足的“科普大事件”。此话没错,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作为国内首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曾让几代人受益,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对于它的再版,社会公众应乐观其成,并给予足够的鼓与呼。但也有一种担心在坊间弥漫:《十万个为什么》再版,能否再续原先的“传奇”?

  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2012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也应看到,正因时代不同,孩子们的理想与兴趣也发生了变化——从前问孩子“你有什么理想”,十有八九会说要做科学家,但今天再去问,多数会说“我长大要当老板”。整个社会氛围变了,科普市场已显疲软之态,书店里的科普读物销售不理想可兹佐证,更能证明的例子是,自第五版开始,《十万个为什么》已销量锐减,较之前上千万套的总印数大大缩水至50多万套。如今发行第六版,究竟是能创造曾经的辉煌,还是会陷入落寞,恐怕不难预料。

  正因时代变了,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可谓多多。有专家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当年之所以辉煌,成为老幼咸宜的科学宝库,缘于那些年信息闭塞、科普内容匮乏和形式呆板,也缘于经济短缺和一定程度的“书荒”。而如今,已不是靠一本热门科普书就能“打天下”的时代,再加之科学内容早已铺天盖地,让人们的科普神经不再敏感。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

  也因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盈利难、作者队伍浮躁而青黄不接、专职写手不能糊口等现实语境下,自然难出精品或经典。而在《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时的审稿人名单上,却是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钱崇澍、苏步青……这些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亲自为它撰稿、审定,把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希望,都倾注在了这套书里。据说当年光琢磨一个书名,就用了半年,大家都离开象牙之塔,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捕捉实际生活中的“为什么”。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

  据说,该书再版的另一原因,是市场上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良莠不齐,迫切需要一个权威、全新的版本。据统计,从该书初版至今,市场已有上千种同名版本,在售的也有上百种,几乎每年都有不同出版,但内容大同小异。《十万个为什么》被盗版、被仿冒,已在部分读者中失去公信力,民间已有“《十万个为什么》老了”、“应该被淘汰了”的微辞,甚至有发行商呼吁:中国的少儿科普读物,决不能再重复 《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

  经典能够重现,自然是好事,科普兴则科学兴,科学兴则国家兴,我们有理由期待质量更高的科普成果问世。但品牌是不可复制的。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好似一叶扁舟,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吗?何勇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