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陈道明引话剧抢票风潮 明星成振兴话剧唯一途径?

2011年12月02日 11:13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明星演话剧:“接地气”与“穷欢乐”背后……

  试水舞台重当新人,回头客尝着甜头欲罢不能,老油条恨不能“赖”在舞台上,如今影视剧明星演话剧是一个日益流行兴盛的现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今年的“明星效应”出落的尤为明显。因陈道明的加盟,北京人艺的话剧《喜剧的忧伤》创造了400多万元的票房;而刘若英的婚讯也让林奕华的话剧《在西厢》一路飙红……日前,国内的话剧舞台更是迎来了国际大腕的身影。11月中旬的国家大剧院,《美国美人》的男主角、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贡献了史上最出神入化的莎士比亚名作《理查三世》。

  明星的号召力的确能给票房注入一针强心剂,但“全明星”、“梦之队”是不是振兴中国话剧的唯一途径,恐怕还需要冷静思考。必须承认,除了一些舞台功底扎实过硬的实力派,大部分明星特别是娱乐明星和选秀产生的明星,往往在艺术功力上有欠火候之嫌。但反过来看,在娱乐产业链日益完善的今天,明星们开始意识到,成功的舞台表演经历可以成为提升自身附加值的好办法。既然两者在话剧舞台上一拍即合,也没必要与明星演话剧为难。倒不如借此机会引导一种更理智的氛围——不排斥,不依赖,而是锦上添花。

  史派西:影帝“穷乐”图的是地气

  其实很多影视剧演员都曾经过舞台“淬炼”。英国演员中几乎很少有专职的影视剧演员。舞台灯光下,观众面前,没有重来一遍,对于所有演员而言,舞台这个戏剧的起点,都是一种必须的体验。

  一阵急促的鼓声过后,跛脚拄拐的凯文·史派西端坐北京国家大剧院舞台中央,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中气十足的台词一下子震慑了全场观众,多段独白将角色残缺躯体下的扭曲灵魂展露无遗。三个多小时的莎剧,在惊人的演技中丝毫不见冗长。领衔主演凯文·斯派西曾凭借《非常嫌疑犯》和《美国丽人》两次荣获奥斯卡奖,1999年,他曾被英国权威电影杂志《帝国》评为“10年来最佳男演员”,他出神入化的演技经常能赋予反派角色一种非比寻常的诡谲魅力。

  这几年,有认为凯文电影少、质量不如以前的人,这个戏是最好的反驳。2003年开始,他任伦敦最古老最负盛名的OldVic剧院艺术总监,一个美国演员坐在万众瞩目的英国老剧院的“剧院灵魂”这个位子上,压力可想而知。8年来他在OldVic执导、主演了好几部舞台剧,今年这部绝对佳作《理查三世》,导演正是《美国丽人》的导演、英国人山姆·门德斯。这次《理查三世》的演出,是山姆与凯文自《美国丽人》后在戏剧舞台上的首次聚首,山姆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老搭档的欣赏:“二十年前我就瞄准了莎士比亚的这部作品,我一直认为会有一个演技卓越的演员是为理查三世而生,凯文就是这个人。他是一个真正的演员,而并不仅仅是一个超级明星,他能够真正全身心地走进这个黑暗而阴森的角色中去。”两人耗费3年,准备这部戏的演出,3年里凯文推掉了几乎所有电影的邀约,基本上他是拿拍电影的钱作为自己演舞台剧的后盾。

  在英国,甚少只演影视剧的演员。现在叱咤银幕、首屈一指的演员,没有几个不是舞台出身,之后在荧幕上再领风骚,最终又回归舞台的。远的譬如国宝级人物劳伦斯·奥利弗,近的有新晋奥斯卡影帝、史上最传神“达西”(《傲慢与偏见》男主角)科林·菲尔斯。裘德·洛在伦敦演《哈姆雷特》时,拿的是每周750英镑工资,相当于一个伦敦中产阶级的正常工资。由此可见,明星演话剧并不能赚大钱,而这种“穷欢乐”的背后是他们对回归舞台“接地气”的渴望。

  陈道明:娱乐时代的营销“面相”

  明星版话剧观众乐意买账,究竟是因为陈道明的名声,还是戏剧本身的力量?陈道明的《喜剧的忧伤》,令90后尖叫,让人们看到了在一个娱乐时代的某种面相。

  一线明星出演话剧,对于明星本身是个巨大的“赔钱买卖”。将视线收回到国内,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曾自曝北京人艺演员的演出用度明细,以《窝头会馆》中片酬最高的何冰举例说:“每场他的用度是1500元,《窝头会馆》预计将会演满100场,何冰的这个‘窝头’也就只拿到15万,而这不过是他一集电视剧的价格。至于宋丹丹和徐帆,那就更少了。更何况,现在像《窝头会馆》这样能演满百场的戏,几年都遇不到一个。”张和平感慨道。

  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陈道明一身笔挺的黑色中山装,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边,斜挂脸上的眼罩遮住左眼。随着灯光渐起,观众席间响起一阵异常的彩声儿。这喝彩声含义无穷,其中包含着30年来只能在荧屏和银幕上谋面的这位名角,现在终于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两小时,两个人,不换景,《喜剧的忧伤》听起来严重考验普通观众的耐受力。但这出戏最终却创下了北京人艺60年来的票房纪录。演出落幕时,全场陈道明的“粉丝们”如同看演唱会一样拉起条幅。18场演出的1.6万张票很早就售罄了。有人说:一个陈道明,引发了北京话剧界20年不见的抢票风潮。

  明星演话剧,在这几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无论是港台的还是内地的,艺术的还是商业的,明星演话剧日渐成为了一种常态,也不知是话剧需要明星来吸引眼球还是明星需要话剧来抬高身段。孟京辉一再捧出文艺女星,从袁泉到郝蕾,林奕华的话剧分别请来了张艾嘉、李心洁、刘若英。赖声川的话剧也是将李立群到林青霞一干台湾明星悉数收入囊中,向来以艺术性著称的北京人艺,近年来也开始大打明星牌,除《窝头会馆》请来了何冰、宋丹丹、徐帆等一干明星收获千万票房之后,又起用陈好出演《日出》、胡军出演《原野》。

  但是,陈道明对话剧舞台的意义,始终显示出有别于以往的地方。据称,在首演当晚,有不少貌似90后的小女生在陈道明刚出场时,就在台下大叫“好帅!”。他把衣扣解开,叉着腰喘气时,观众席里更传来夸张的尖叫。当然,倒不是说《喜剧的忧伤》的成功是由于陈道明成功吸引了90后小粉丝,而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一个娱乐时代的某种面相——观众的买账,究竟是因为明星的力量,还是戏剧本身的力量,变得已不是那么重要!明星和话剧,无非都是营销的一部分,只是手段和途径的区分,再没有谁成就谁之分。

  袁泉:《简爱》的经典文艺范儿

  “你只有完整地去演绎整个故事,沉溺其中,才能用更极端的方式演绎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某种性格……”袁泉,她被誉为解读话剧舞台“文艺范儿”的标本。

  12月初,袁泉将带着话剧《简爱》来上海演出。尽管,对于这位大眼睛姑娘出演貌不惊人的简爱是否合适,曾经一度引发争论,但是在北京首都剧场连演5天观者如潮的首轮演出,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答案——产后复出的袁泉,戴上19世纪乡村女教师帽子,穿上复古的蓬蓬裙,说出“你以为我贫穷、长得不美,就没有感情了吗?不,我也会的。就像我们穿过坟墓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看到这里,所有人都相信了,她就是简爱!

  这是袁泉第一次出演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剧场作品。“那是一种跟老朋友相遇的感觉。”袁泉说,初中时就看过原著小说,印象深刻,有些场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尽管当时看到爱情的部分,自己没有认同感。但是重新拾起来,好像会让心震一下。”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动的感觉,《简爱》对于再次启程的袁泉来说充满了期待。因为,只有站在剧场中央的她才更加自如:“你只有完整地去演绎整个故事,沉溺其中,才能用更极端的方式演绎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某种性格……”

  2005年,她首次出现在话剧舞台上时,是作为孟京辉的音乐话剧《琥珀》的女主角,当时跟刘烨的合作让很多人记住了她的独特气质和文艺范儿,当时袁泉被认为是涉足话剧界的一位耀眼的明星。

  “作为公众人物来说,可能大家看到的名和利所产生的效应是非常表象的。作为真正的演员来讲,你自己对于内心的判定非常的重要,对于每个角色投入了多少,实现了多少,你有没有在这个角色身上进步,有没有随着你人生阅历不断的丰富带给你的角色,然后又从角色感悟带回到生活当中。这种价值是伴随这一辈子的,并不是多少钱的片酬,或者拿了多少奖来证明的。”袁泉说。

  两朵桃花,两种命运:话剧之本仍在“剧本”

  用明星剧培养话剧观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把明星作卖点,实质上是把蛋糕做小了。经过充分竞争后,形成好的剧目,以及拥有自己品牌的导演,他们才是话剧舞台的真明星。

  都说梅婷的舞台缘似乎一直系在“桃花”上。

  偶尔在北京看了《我爱桃花》,梅婷眼前顿时亮了——剧本的光芒和台上台下那种久违的互动关系令她倾心不已,她连看两遍还不够,当下跟南京老乡何念定下了要排演“明星版”《我爱桃花》的念头。在《我爱桃花》里,梅婷挥宝刀、舞水袖,穿绣花小鞋走路。为此,她提前好几个月到上海找专业的形体老师教授戏曲身段。从“唱念做打”到“手眼神法步”。一个戏曲里开门阖门的动作就练上百遍。刻苦的练习和舞台表演的天赋,让她成就了《我爱桃花》的传奇。圈里也有人说:正是《我爱桃花》本身扎实的剧本基础,成就了梅婷一次漂亮的回归。戏托人,人保戏,明星与话剧,在这个剧目上实现了双赢。

  不久前,梅婷出演《人面桃花》。这一次,她似乎没有那么幸运。早在《人面桃花》排练的时候,记者就在排练厅看到过梅婷踌躇的样子,她手拿剧本反复琢磨人物的内在逻辑。“这里怎么会这样呢?”嘴里时常喃喃地纠结着,似乎找不到依据。

  梅婷坦言这次心里没有底。正式演出时,因为梅婷的号召力,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依旧是人气旺盛,座无虚席。尽管梅婷的表演,还是受到广泛认可,但是表演显然没能够拯救先天不足的剧本。《我爱桃花》般的成功没能重现。演出后,无论是专业圈子还是普通观众都反应平平,倒是编剧和导演关于创作本署名权的纷争,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事件。

  两朵桃花,两种不同的舞台命运不禁令人深思,明星究竟是不是话剧市场的决定因素,或者说有什么被我们忽略了?导演查明哲曾说,“用明星剧培养话剧观众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这不是争取话剧观众的真正途径。说到底,明星只是舞台艺术的一种表达手段,不应成为决定性因素。”在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看来,仅仅依靠明星作话剧的卖点,实质上是把蛋糕做小了。“市场过度依靠演员明星肯定不健康,这表明创作者的不自信。成熟的话剧市场,应该确立导演中心制,甚至可以将一些编剧做成品牌。能创出自己品牌的创作者,才是话剧舞台需要的明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