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坚不可摧》聚焦日本战俘营 讲二战老兵故事

2011年12月02日 13:45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追寻一生中最有力量的时刻

  熊彦清

  这是一些关于二战的故事。

  美国女作家劳拉·希伦布兰德的纪实小说《坚不可摧》紧紧跟随路易·赞贝里尼——一个在日本人集中营里求生的美国士兵俘虏的脚步,穿越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漫长的苦厄,绕到人们所不常去到的一部战争史的背面。

  如果《坚不可摧》仅仅是赞贝里尼一个人的故事,也许不会赢得如此多的荣誉和关注。事实上,赞贝里尼在五十年代曾经出版过两本回忆录,都未能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反而是希伦布兰德这个出生在60年代,从未经历过二战的人,将这一段七十年前的历史叙写得波澜壮阔。

  赞贝里尼的故事撼人心弦,而这段传奇的讲述方式同样令人痴迷。如果将《坚不可摧》比成恢宏的生命咏叹调,那么它是一首合唱,由路易·赞贝里尼千回百转的传奇与作者劳拉·希伦布兰德的绝妙笔触与特殊毅力一同唱响。

  来自炼狱的光芒:路易·赞贝里尼的故事

  《坚不可摧》被誉为一部英雄史诗,然而这并非一个常规的英雄创世的故事,从一开始主人公的命运就被巨大的外力狠狠抛入不受掌控的绝境,他所建立的全部功勋仅仅是如何从绝境中生存下来。在战争中,死亡如影随行,求生远比寻死更为艰巨。

  路易·赞贝里尼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动荡不安的,他出生在美国大萧条年代,一直是令家庭头疼的叛逆少年,斗殴、偷窃,恶作剧不断,是镇上的混世魔王。不加收敛的个性本来将导向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所幸哥哥皮特帮助路易发现了自己的长跑天赋,路易将自身全部的躁动不安转化为奔跑的力量,并且在艰苦训练中找到一种自我约束下的内在秩序。十九岁时,路易参加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他表现出的惊人天赋和爆发力,令希特勒也别加垂顾,邀约私下会面,而他则在戒备森严的帝国总理府偷走了一面纳粹旗做为纪念。

  如果没有二次世界大战,路易有极大希望在1940年芬兰奥运会上一举夺冠,成为那个时代的全民偶像,那将会是另一个传奇故事。然而战争猛然将他的人生抛向了另一重维度,二战爆发,路易应征入伍,成为轰炸机B-24上的投弹员。

  鲜为人知的是,在二战中坠毁的美国战机,只有极少部分是在战斗中被击毁,绝大部分是源自机械故障、导航错误等内部原因。在驾乘这种“会飞的棺材”多次死里逃生后,1943年5月,路易的飞机在一次执行搜救任务时出现机械故障,坠入太平洋。他成为机组11人中幸存的三人之一。在丧失全部补给的情况下,他们搜集雨水、抓鸟,甚至捕猎鲨鱼维生,同时创造出种种方式保持精神的锐利。路易把救生艇变成了你问我答的现场,滔滔不绝地和同伴分享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甚至详细讲解母亲烹饪过的每一道菜肴。凭藉这种脑力训练,即使身体状况已经恶化到极限,路易也牢牢掌控着自己的意识。在烈日、饥饿、干渴、风暴,鲨鱼的虎视眈眈和日机的轰炸中漂流了2000英里,历时47天。

  伴随海岸线接踵而至的,是比自然险恶更具摧毁力的厄运。路易和另一名幸存者菲尔被日军战舰发现,成了日军的战俘。这之后漫长的故事都是关于路易辗转于几个战俘营中所经历的劫难。殴打虐待饥渴病痛是生存的常态,精神上的折磨和凌辱成为更可怕的噩梦之源。

  路易·赞贝里尼的故事仿若一场盘旋向下的炼狱之旅,黑暗之下还有更深更浓重的黑暗等待着吞噬一个人的生命和尊严。所幸与苦难抗争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逐渐被消磨被摧毁的过程,相反,意志的力量在磨砺之下愈加锋利坚韧,凭借这惟一的武器,最终刺穿重重令人窒息的黑暗,坚守到胜利来临的日子。

  战争结束后,路易·赞贝里尼回到美国,然而炼狱之火并未从此熄止,噩梦一般的经历令其沉迷于酒精与仇恨,差一点摧毁了这名绝地归来的战士。《坚不可摧》的最后五分之一是另一个传奇的开始。在漫长的自我救赎道路中,路易皈依了基督教,创立少年营,专门训练那些桀骜不驯的少年,将他们过剩的精力导向光明的途径。

  疲劳的写作病人:作者劳拉·希伦布兰德的故事

  《坚不可摧》被很多人视为励志经典,大多数所谓励志类读物都伴随着一种大肆渲染的浮夸甜腻,以至于有人说一看到这个书名就丧失了阅读兴趣。路易·赞贝里尼的经历换一个人一种笔法来讲述,就颇有变成《读者》式庸俗励志的危险,然而希伦布兰德的笔下却冷静克制得像一座爆发前的活火山。四十万字的故事,基本上是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写就,然而骨肉丰满,手法之优美精准,细致敏锐,令人想起张大千的白描敦煌壁画。

  只有在极少之处,希伦布兰德会忍不住跳出来评论一二,例如她在写到路易和同行战友在海上求生时的不同表现时说“路易和菲尔用希望代替恐惧,坚持不懈地设法生存,而每一次胜利都增加了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力量。迈克……越是不愿意参与其中,意志就越发薄弱……他的体能反而衰弱得最快。无论是路易和菲尔的乐观向上,还是迈克的一蹶不振,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这完全是希伦布兰德自我抗争的投射,亦是在线条般白描之下暗自奔涌的情绪主线。希伦布兰德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一直在找寻一种代入式的生命”,她乐于,并抱着强烈的意愿去“追寻人们一生中最有力量的时刻”。因此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正是描写苦难和人如何依凭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信念建立起自我堡垒,与苦难短兵相接的部分。《坚不可摧》的最后五分之一,描写路易在战后的自我救赎过程,笔法一转,开始和战俘营狱头渡边的逃亡展开交错互织的双线叙事,故事依然很精彩,笔下的那种凝聚的气力和光芒却明显弱于前半部分。

  联想到希伦布兰德的身世,以这样一种笔法来写作,也许是因为她的写作是如此艰巨,生理上的限度迫使她不得不把全部的气力用于那些最重要的关节,她再也没有精力分配给冗余之物了。光看封底勒口上的作者照片,你只能看到一个典型的金发碧眼面貌姣好的美国女子,很难想到她与一种罕见的病症共同生存和搏斗了20多年。希伦布兰德从19岁开始就得了一种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疾病。

  希伦布兰德的丈夫在她发病前6个月开始和她约会,但22年后他们才结婚,因为他始终无法辨明自己不离开她是因为爱,还是道义上的需要。希伦布兰德在2001年出版了自己第一部书《奔腾年代》,销量超过600万册,包括《纽约时报》、《人物》和《经济学人》在内的20多种出版物将其评为年度最佳小说。这时她的丈夫才决定向她坦白自己真正的想法,他宽慰自己道:劳拉现在有钱了,如果我现在离开她,我不会被人唾弃为这个世界上最坏的混蛋。然而坦白的结果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离不开她。他们在2008年举行了婚礼,婚礼蛋糕是劳拉亲自选的,但是劳拉并不知道蛋糕的味道,因为等到上蛋糕的时候,她已经太疲劳了,吃不动了。

  为了写作《坚不可摧》,希伦布兰德花费了七年的时间采访、收集资料。她对路易·赞贝里尼进行了75次采访,全部都是通过电话进行,因为大多数时间她都虚弱到不能离开家,甚至无法离开自己的房间。2010年11月《坚不可摧》由兰登书屋出版后,六个月销量超过一百万册,获奖无数。

  传主和作者的关系经常会呈现出一种波函数叠加的状态,可能是1+1=0,也可能1+1>2。赞布里尼和希伦布兰德之间叠加呈现的正是后者。如果《坚不可摧》仅仅是赞贝里尼一个人的故事,也许不会赢得如此多的荣誉和关注。事实上,赞贝里尼在五十年代曾经出版过两本回忆录,都未能激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反而是希伦布兰德这个出生在60年代,从未经历过二战的人,将这一段七十年前的历史叙写得波澜壮阔令人窒息。

  巨大的荣誉并没有阻挡住希伦布兰德病情的蔓延,但她仍在坚持写作,并且和加里·辛尼斯(《阿甘正传》里扮演“丹中尉”的演员)共同创立了国际儿童活动组织(Operation Iraqi Children),为伊拉克、菲律宾、巴拿马、海地、吉布提等地儿童捐助书籍等学习用品。

  而我们的路易·赞贝里尼今年94岁了,如今他迷上了滑雪,尽管有几次摔断了骨头,他仍然乐此不疲,“欢天喜地从山峰上飞奔而下”。这也许是造物主给予一位意志坚强的人类最后的、最好的奖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