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谈文艺批评现状:三大病症要不得

2011年12月06日 14:2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学者谈文艺批评现状:三大病症要不得
文坛吹鼓手(漫画)喻红 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文艺批评是不是一个单独有效且必须由专业人员来做的活儿?我很怀疑。我做了很多年批评,最终感觉,这个活儿,最好还是不要由那种不会创作的空头理论家来做。这个当年鲁迅、周作人都说过,这样的空头批评家是要害死人的。如果用所谓的抽象理论,比如什么人本主义、物本主义等等来说说空头的话,这个还不要紧,要紧的是有些批评家就此变成了职业掮客,他们搬来搬去,最后成了搬弄是非,拉帮结伙,他们不是哄抬就是打压,没有艺术良心,文艺生态就给弄坏了。

  目前,批评方面,至少有这样几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浮夸的作品讨论会。各地各级都有一些讨论会,经常看到一个县域作家,写了一部作品,本来这部作品是很好的,在路上了,往高处走了,对县域文化的观察和体验都很有心得,但是,一开讨论会,就麻烦了,一批职业批评家来了,他们就把这个作品说成了是跨时代、超地域的,佳作、大作的评断不绝于耳。他们拿了份子钱,又在当地胡吃海喝,游玩一通,当然最后也是说点儿醉话而已,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只不过是捧捧场,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常常就是上当。更多的浮夸会是向上的,进省城,进京城,一路往上,不自夸和不找人来夸都不行,批评在其中自然承担了某个掮客的角色。

  二是浮夸的作品讨论专版。以前的专版都是给真正的好作品留的,但是,现在呢?现在的讨论专版是给有钱的作品留的,请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还有一批批评家到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吃住几天,走的时候,再递上一点儿,专版就这样出来了。现在,杂志也参与了进来,出现了专栏讨论,但是,那些专版和专栏讨论,他们的讨论对象,那些批评家信誓旦旦地说,那些是大作、旷世绝作的作品,一年后两年后呢?有谁还记得?也许这些批评家自己也不记得了吧?最近更有甚者,整本文艺理论批评杂志都是某部作品的讨论专辑,更加绝的是,为作品开讨论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更新鲜的是为这个作品的评论集开一个讨论会,——大概可以叫做讨论会的讨论会,这样的绝活儿批评界也照样能练出来。

  三是浮夸的奖项。笔者一个朋友就参与了不少奖项的评审,我看到他的发言稿,就要求拿作品来看,他却说,千万别看,说那是不作数的。我都感到纳闷,什么时候奖励突然多了起来,难道这个社会真的到了人们自觉拿钱出来奖励、赞助优秀作品的时代?我倒是呼吁这样的奖项要多一点,对文艺创作要多鼓励嘛。但是,我们要的是真正奖项,不是滥竽充数的奖项。有些奖项是有些人为了给自己颁奖而专设的,有些奖项是为了给地方露脸制造机会而设的,有些奖项是专门为了企业宣传自己而设的,主办人就是获奖人,获奖人拿了奖金,主办人的口袋也没真掏钱,钱只是从左口袋到了右口袋。但是,民众在这些奖项当中,却乱花迷人眼,看不懂里面的玄机。

  除了上面三个问题,我现在还很担心的是产业化问题。文化发展产业化,我是赞同的,不要老搞意识形态,有些文化不是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的,可以产业化。但是,产业化一窝蜂,会出很多烂作品,而批评也产业化,就会出所谓的付费职业批评家,实际上是付了费就说好话的帮闲批评家,这就麻烦了。以前,他们自然也收费,但是,没有产业化,没有产业链,收不多,现在他们收费,就会很多,越是收费多,说的话就越没谱,最后又反过来影响了产业,让产业浪费一笔——依照这样的没谱评论产业做出的决策还不是更没谱?

  (作者葛红兵 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