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编川剧《红梅记》获法国观众认可 主创6次谢幕

2011年12月06日 15:57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记者 张良娟

  新编川剧《红梅记》获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大奖

  北京时间12月5日凌晨,喜讯从法国巴黎蒙福尔特剧场传回成都:由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新编川剧《红梅记》,一举夺得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唯一一个塞纳大奖。热情的法国观众对这出戏十分喜爱,称其为中国版“人鬼情未了”。

  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法国巴黎“中国地方戏曲节”两年一度,每届都会在中国挑选5个地方戏曲的优秀剧目参演。《红梅记》为何会受到青睐?第五届巴黎中国戏曲节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剧目完整精炼,表演和演唱精彩感人,伴奏技艺富有特色。《红梅记》的编剧、导演徐棻则自信地告诉记者:《红梅记》好听好看,是最能体现川剧 “人气”、“仙气”、“猴气”个性的一出戏。

  6次谢幕,

  热烈的掌声没有国界

  由明代戏曲名家周朝俊所著的《红梅记》是川剧传统名剧“四大本”之一。作为川剧“当家大戏”,这出“鬼戏”讲述了南宋末年,权臣贾似道垂涎逃难女子李慧娘的美色,欲纳她为妾。慧娘不从,却与偶然相遇的书生裴禹一见钟情。贾似道怒而杀之,又将裴禹诓进府中意欲加害。李慧娘的鬼魂来与裴禹相会,并救他逃离贾府。2008年,由成都市川剧院复排的《红梅记》在北京保利剧院、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首演。此后,又应邀参加香港中国戏曲节,并摘获优秀剧目奖。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12月3日晚8:30,《红梅记》在巴黎蒙福尔特剧场登台亮相。1小时50分钟的演出,整个剧场寂静无声。当字幕推出“剧终”二字时,寂静的剧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剧场坐满了观众,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的掌声证明了我们的成功。我们先后谢幕6次,观众才逐渐离去。”《红梅记》的女主角、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通过短信向记者回忆演出当晚的盛况。

  好听好看:

  和时下经过包装的戏剧不同

  “《红梅记》既好听又好看,是最能体现川剧人气、仙气、猴气个性的一出戏,就像一个小型川剧博物馆。不仅老外喜欢看,大学生也很喜欢。”作为新版《红梅记》的编剧和导演,徐棻向记者分析《红梅记》“香”飘巴黎的原因。

  徐棻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川剧非常具有个性。“表演程式不僵化而有生活气息,这是人气;表演中常常有很多神来之笔,比如用变脸、魔烛、藏刀等绝技来刻画人物个性或心情,这是仙气;川剧很幽默,戏里总是透着活泼和调皮,这是猴气。《红梅记》这一出戏完整地展现了川剧的这些个性。”

  徐棻说,由于《红梅记》是个“鬼戏”,所以她在改编时特意将散落在不同折子戏中的魔烛、藏刀、提眼线、提人等川剧绝活融合进来。“这样整出戏既好看,又能把这些绝技传承下去。”

  《红梅记》不仅养眼好看,其“徒歌式”高腔则更悦耳好听。高腔行腔时没有伴奏,由演员自由发挥,只用一副拍板和鼓点调剂节奏。“没有伴奏,就是清唱,这更能体现演员本身的嗓音条件和唱功。整个唱腔高昂响亮、婉转悠扬、铿锵有力。法国人对川剧这种徒歌式高腔尤为感兴趣。他们认为这出戏原汁原味,和时下经过包装的戏剧不同,保存了川剧最原生态的魅力。”徐棻说,这是组委会选中《红梅记》的理由。

  不仅如此,在本次演出中,成都市川剧院还让川剧独有的帮腔和乐队从后台走到了前台。川剧锣鼓、大小唢呐、板胡、二胡、笛子、箫等乐器的演奏都在台前完成。“川剧帮腔和伴奏也是川剧的一大特色,这次把它们放在台前,也是让观众可以更多地了解川剧。”徐棻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