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美国收藏家近百面古代青铜镜将重返中国

2011年12月09日 04: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洛杉矶12月8日电(毛建军 吕冬)美国收藏家劳埃德·科特森日前在洛杉矶宣布,将他历时60年收藏的95面中国古代青铜镜无偿捐赠给中国,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古代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并通过这些精美的青铜镜更好的了解历史。

  这95面青铜镜中的87面目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玛利诺市的亨廷顿博物馆进行展览,待2012年5月14日展览结束后,所有青铜镜都将转交给上海博物馆。

  这些青铜镜的收藏者劳埃德·科特森(Lloyd Cotsen)是一名住在洛杉矶的商人和慈善家。他对中国古代的青铜镜非常感兴趣,并在过去的60年间四处收集中国青铜镜。科特森于1950至1951年美国海军服役期间在香港购买了第一面中国青铜镜,从那以后的60年间,他搜集并收藏了近100面中国青铜镜。

  科特森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被中国青铜镜小巧精致的外形所吸引。铜镜的背面有着纷繁复杂的花纹和浮雕,其外形小巧,可以随身携带。那时的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建筑学和考古学,对中国艺术并不是很了解,当时西方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研究也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青铜器在艺术和工艺上给科特森带来了巨大的美学震撼。对于一个整日钻研古希腊艺术的西方人来说,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构成强烈的对比,让他感觉到某种神秘感。

  科特森先生收藏的95面中国青铜镜制造于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横跨近3000年的历史。从公元前2100至1700年的“齐家文化”时期,至战国、汉、唐、金代期间所打造的青铜镜他都有收藏。

  亨廷顿博物馆流芳园园长、中国青铜镜展览负责人李関德霞说,这些精美的青铜镜在古代中国不单单是映照面部的器具,其背面复杂的设计和花纹彰显了几个世纪的工艺水准、美学价值、朝代更迭以及思想文化上的革新。

  亨廷顿博物馆在一面汉代小型青铜镜的旁边放置了一个西汉时期出土的陶土泥雕,生动地展现一古代中国女性跪坐在地上,一手拿着青铜镜,一手拿着粉饼上妆打扮的样子。据亨廷顿博物馆介绍,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的青铜制造技艺就已非常发达。而用铜、锡和铅的合金制成的青铜镜更是受到历代皇宫贵族们的追捧。

  这些青铜镜通常是由粘土磨具铸成,工匠将其中一面打磨成镜面,而后在镜子的背面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艺术创造力以及极其高超的手工技艺。据李関德霞介绍,早期的青铜镜花纹较为简单,是直接在镜子的背面雕刻出来的。而到了后来,工匠们发现各种金属在合金中的比例不同会使合金具有不一样的质地和反光度。含锡较多的合金反射效果好,适于做镜面,而含铜较多的合金质地更为柔软,适于在上面进行雕琢。因此到了汉朝就出现了“双层镜”,即由两面质地不同合金组成的青铜镜,镜面的映射效果更好,而反面由于合金质地柔软,雕琢在上面的花纹图案也就变得更为精致复杂。

  青铜镜背面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齐家文化时期的青铜镜背面花纹较为简单,到了汉代,镜子的背面开始出现了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设计的灵感或者源于当时汉代丝绸上的花纹。科特森还特意提供了一些汉代丝绸的藏品与青铜镜共同展出,以便参观者进行比较。到了隋唐时期,镜子背面开始出现十二生肖、五岳四海等图案。而随着唐朝与西域和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一些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反映到青铜镜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复杂的回纹样式。元代以后的青铜镜开始出现仿古的风潮,镜子背面的设计有模仿唐朝以前青铜镜的痕迹。

  谈到为什么要将他60年来搜集的青铜镜送回中国,科特森先生说,自己一向都认为名贵的历史文物最终都应该回归到它们一开始被创造出来的地方。他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成了艺术创造、学术研究和公众欣赏的完美回归。

  科特森为青铜镜重返中国的目的地选定在上海博物馆。在他看来,上海博物馆是世界一流的文化机构,他对上海博物馆多年来在公共教育方面的努力表示赞赏。他相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精心安排相应的展览,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欣赏到这些青铜镜的艺术魅力。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昆仑表示,部分由科特森先生收藏的青铜镜甚至在现有关于青铜镜研究的资料中尚未出现,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陈昆仑馆长透露,科特森先生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同上海博物馆接触,考虑将自己收藏的青铜器捐献给该博物馆,希望通过此举来表达他长久以来所秉持的理念,即各国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最终都应该回到它们原来的国家去。

  陈昆仑馆长说,上海博物馆明年将迎来建馆60周年。届时,博物馆将举行盛大的捐赠仪式,并邀请科特森基金会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共同参与。所有捐赠的青铜镜都将长期在馆内陈列。同时博物馆将邀请全球青铜镜专家和学者前来进一步对这些文物进行研究。(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