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幼儿文学也可成传世经典 专家吁创作要放慢节奏

2011年12月14日 10:2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记者 姜小玲

  “我们的文学生活——上海幼儿文学的故事”论坛近日在乌南幼儿园举行。论坛的形式生动有趣:根据幼儿文学的特性,以作品加点评的方式展开。不过,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发出的呼吁值得深思,他提出:作家们要放慢节奏,克服浮躁,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写,才能写出好作品来。 “短的、浅的幼儿文学也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从总体上看,上海的幼儿文学创作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交相辉映、幼儿文学作家和少年文学作家共同“给力”的景象。但在繁荣的背后,幼儿文学发展道路上存在三大矛盾。

  幼儿文学的“深”和“浅”

  资深儿童刊物编辑、儿童文学作家刘保法认为,尽管有许多人投身于幼儿文学创作,但大部分作者都满足于编故事,是一种简单的创作。小猫小狗编个故事,就以为是幼儿文学了。还有些幼儿文学作品,总给人以一种“娃娃腔”的感觉,一篇五六百字的故事,“呀”“啊”“可好啦”“可棒啦”之类的语助词,占了很大的篇幅,好像唯有这样“呀哩啊哇”地讲故事,故事才会生动。这样的“娃娃腔”故事,难免会被贬为“小儿科”。

  刘保法提出,幼儿文学可以是浅的,但又必须是深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做个“可大可小”的人。“作家把自己变成了孩子,就会像一个孩子那样仰视世界,就会产生孩子般的心理和眼光,于是就有了天然的童真和童趣,作品也就浅了。作家在写作时,又变回大人,睿智地思索、构思,于是作品又有了很好的立意,作品也就深了。 ”

  作家创作的“快”和“慢”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提出,我们的原创幼儿文学作品从来不曾停止过,越来越多的作品涌向市场。但是,面对这些飞快诞生的作品,我们要问,这些作品质量很高吗?他认为,当今时代有点慌慌张张,作家们在写作时缺少宁静、从容、讲究和精致。“我一直提倡儿童文学的写作要慢些,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是诗人,诗人的内心一定要宁静,不宁静写不了诗,写不了最优秀的儿童作品。从这点上,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一定要重视它的节奏。太快了,优秀的东西很少。要放慢速度,提倡作家有从容的心态,好的作品是慢慢写出来的,好的儿童文学也是慢慢写出来的。 ”

  刘保法也提出,有些作家的创作热情相当旺盛,这是好的,但缺乏一些敬畏。作家不是生产机器,怎么能一天写出十几个作品呢?作家应该是艺术创作,即使是一个几百字的幼儿文学作品,也应该抱着敬畏的态度,不要轻易下笔,应该反复构思,寻找最佳文学表达,精雕细刻,打磨成真正的艺术品。 “艺术创作应该是慢速度的,像任溶溶他们总是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创作。对他们来说,每创作一个作品,都是一次艰苦的艺术创作过程,他们一定会到自己满意了,才敢于公之于众。 ”

  优秀作品的“短”和“长”

  梅子涵教授同时提出,现在的儿童文学评论比较集中在小说、长篇著作上,短小的幼儿文学不被重视,没有进入评论家的视野。儿童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要更多地关注幼儿文学。因为,幼儿文学中的图画书是儿童文学最基础、最重要的东西,是给孩子的最初的东西。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在七岁前给他看优良的幼儿文学作品,那么,到少年的时候自己阅读就会选择优良的读物。

  梅教授认为,评论界不重视幼儿文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短的、浅的,“这个年代写长的、厚的能挣钱,拿版税。现在还有谁有耐心像阿·托尔斯泰那样写《拔萝卜》呢?那是很薄的,拿不到版税的。”有趣的是,阿·托尔斯泰是个专门写煌煌三部曲巨著的作家,但是他却写出了《拔萝卜》这样很短却被全世界公认为经典的作品。“即便是短小的,也同样可以成为传世之作。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