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金陵十三钗》细腻表现战争中的人性之美

2011年12月16日 16:5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晚6点,耗资6亿、张艺谋历时5年打造的影片《金陵十三钗》正式公映。影片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讲述了1937年13位秦淮妓女在南京大屠杀中为挽救一群女学生生命挺身而出,闪现着人性光辉的故事。当《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张氏影片连番遭遇滑铁卢之后,这部5年来一直秘而不宣的影片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昨天,本报记者以普通观众的身份买票观看了首场电影,总体感觉是:这次,张艺谋用心给我们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

  诚意制作,一道中西合璧的大餐

  如果把电影比作一桌菜,那么导演就是做菜的大厨。曾经的张艺谋做菜过于注重色彩,地域风味过重,选材也不够精致,但看完《金陵十三钗》,还是让人感觉,这桌菜,菜式丰富,味道不错。

  既然故事发生在南京,《金陵十三钗》这桌菜上,肯定少不了淮扬菜。作为招牌的红烧狮子头,必然非“玉墨”莫属。将近半年的表演培训,学习书法、弹琴、礼仪,此前没有演出经验的倪妮,拥有了秦淮艳妓的风韵。至于书娟的扮演者张歆怡、陈乔治的扮演者黄天元等人,表演则清淡可口,天然纯真。

  既然是抗日战争,自然也有日本料理,关键是食材要新鲜。《金陵十三钗》中,日本军官都由日本演员来饰演,甚至还请到了小有名气的渡部笃郎和涩谷天马,结果也充分证明了导演和演员的专业。难怪张艺谋在首映礼特别感谢了参演该片的日本演员,因为在日本大地震期间,来拍摄一部以抗日为主题的电影,对日本演员来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作为那道西餐,也名副其实,完美地融入到了整桌菜中。贝尔在剧中的表现,确实让人信服,原来《金陵十三钗》真的是按照剧本需要选了这样一位好莱坞影星。他展现了约翰作为小混混的轻浮邋遢,也展现了面对残酷战争的人性挣扎,更为可贵的是,他与片中其他演员有着真切的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的木偶。作为获得过奥斯卡奖的演员,贝尔的专业素质不容置疑,而他能真正成为剧中的神父约翰,张艺谋的调度与沟通同样功不可没。

  有淮扬菜,有日本料理,也有西餐,能将这些不同风格的菜烧得清清楚楚,还不串味,实属不易。虽然各人的口味有差异,这桌菜不能让人人都满意,但至少《金陵十三钗》是诚心诚意为顾客制作的一道大餐。 本报记者 徐宛芝

  好故事,依赖了一个好剧本

  当下影视剧似乎陷入一个怪圈,斥资千万甚至数亿拍成的电影,观众却抱怨“看不懂到底在讲什么”。一连拍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等一系列无故事、无人物、无内容的“三无烂片”,张艺谋也未幸免挨骂。

  但这次,老谋子终于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这与他在首映礼上所说的“没有杂念,只想把故事讲好”基本一致。看完影片,观众从影院出来,听不到以往的玩笑与调侃,人们似乎还没有从刚刚的剧情中完全走出来。

  好故事,要依赖一个好剧本。“《金陵十三钗》改编后的本子,是我当导演20年来碰到的最好的剧本,这样一个本子捏在手里,我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张艺谋请来小说原作者严歌苓和著名编剧刘恒为剧本“保驾护航”。刘恒让电影直接切入到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而聚焦到逃命的小人物身上——大背景中小人物的命运,正是张艺谋一贯的制作主题。

  电影中每个人物的每一次出场,可谓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十三钗》中,好莱坞著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男主角约翰,从小说中的神父变成了一个职业是入殓师的“二流子”:教堂外战火纷飞,他却为了神父的入殓费而讨价还价;看见玉墨等14个美艳妓女后,尽兴调情。但随着剧情发展,眼看着日本兵强暴女学生等事件后,约翰最终选择放弃逃离机会,留下来营救女学生。影片还巧妙地把女学生书娟父亲的身份改编成了汉奸,他为后来妓女偷换掉女学生、约翰最终救出女学生助了一臂之力。

  此次张艺谋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浓墨重彩地塑造女主角。《十三钗》中“钗”众多,但能让观众记得的却只有和男主人公相爱的玉墨,还有红菱、豆蔻。虽然对众“钗”的出场均寥寥数笔带过,但恰到好处推动了故事前进,也描画出了战争下她们的心理,避开了张艺谋以往作品中近乎符号化的女主角形象。

  《金陵十三钗》在观众对国产电影叙事能力连连吐槽的今天出现了,用最简单的影像方式讲述了一个在残酷战争背景下,伤兵、弱女、妓女、外国人,因人性之爱,甘愿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朱秀霞

  细腻表现战争中的人性之美

  战争是人类对抗的极端形式,人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战争与人性,自然成为一个永恒的艺术主题。以往,我们的文艺作品对战争与人性的诠释与反思,往往处在一个平面、一个层次上,先验式地赋予这些人物单一的性格特征。近年来,《集结号》、《南京!南京!》等电影,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而昨晚的《金陵十三钗》,则进一步思考战争与人性这一主题,细腻而充分表现了战争中人类的爱与善良。

  《金陵十三钗》将战争的残酷与日军的人性沦丧作了鞭辟入里的表现,但它并没有导向绝望,因为,电影的主旨是爱、善良与救赎。在满目疮痍的南京城里,唱诗班学生、秦淮风尘女子、守城军人、冒充神父的入殓师相遇于密集的枪声中,躲藏到唯一安全的教堂里,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这冲突源于他们的身份差异与性格差异:女学生自视清高、风尘女放荡麻木、假冒神父唯利是图,甚至于油滑轻浮。但是,在战争的考验下,他们之间的壁垒慢慢消解了:女学生为了风尘女引开日本军人,假冒神父油然生发了挺身而出的责任感,风尘女为了保护女学生,自愿顶替她们跳入虎口……人性中最正义、最善良、最温暖的部分苏醒了,张扬了,闪耀出非凡的光辉。即使是苟且当了汉奸的书娟父亲,也在很多细节上表现出人伦之爱与同胞之情,使电影表现出人性的多面、复杂和立体。

  对于战争与人性这一主题,无数艺术家进行了深入挖掘,像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萨特的戏剧《死无葬身之地》,好莱坞的电影《辛德勒名单》、《风语者》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更深地掘进一层。相较起来,《金陵十三钗》在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比较单薄,让人感觉还是在一个层次上展开,给人思考和回味的东西太少,这是一个遗憾。 本报记者 贾梦雨

  生命置换,救赎的不仅是女学生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也不复杂,说白了,就是“生命的置换”。

  开场,几十名中国军人为救十几名女学生的第一次“生命的置换”,是军人的职责,义不容辞,没有疑问。可在结尾,12名妓女并没有牺牲的义务和担当,却用自己的生命换取13名女学生的生命,令人不由肃然起敬。《金陵十三钗》的英文名字叫“战争之花”,这“花”包括女学生,也应包括妓女。

  其实,妓女与学生的“生命的置换”,对生命救赎的面更广,意义也更深。当年,当“拯救大兵雷恩”上演时,许多人认为“8换1”是不道德的,而斯皮尔博格说,我们不能忘了英雄们对整个人类的拯救。《金陵十三钗》中军人是英雄,可在那种特定场合下,本性善良的妓女也成了英雄,她们不仅拯救了女学生,也是在拯救人类的心灵,拯救尊重和敬畏所有人生命的价值和道德。

  原则上,我们不能认同人的生命不同价,生命更不能有高低贵贱之分,对生命的珍惜和敬重绝不能因个体社会地位的高低、职业的不同、财富的差别等而有所区别。但生命道德伦理有时的确会陷入两难和复杂的境地,更何况在复杂多变的严酷战争情况下。但遗憾的是,由于此剧对妓女们的“不纯”和学生们的“纯洁”作了过多的铺垫,最后,在看到妓女主动牺牲自己而使学生获救时,的确会使人有一些“同命不同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此剧的一点不足。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这纯和不纯、浪和不浪的卖点,《金陵十三钗》还有这么好看吗?

  本报记者 顾德宁

  张艺谋炫了色彩又炫方言

  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一次更成为他创作的原点。张艺谋在之前的采访中曾提到过:“最原始的创作冲动就是这个电影最后一秒钟的定格,慕书娟的眼睛透过破碎的玻璃看过去,那些五颜六色的画面,花枝招展。”“有色彩的战争悲剧”就成了一个杠杆,撬动《金陵十三钗》的整个拍摄热情。

  与之前大红大绿铺陈色彩的张氏风格不同,《金陵十三钗》的主体色调苍白忧郁,然而正因如此,鲜亮的色调在背景中会非常显眼。风尘女子的花旗袍摇曳生姿,绚丽的却是堕落的色彩,但最后她们舍身救女学生们时,那些色彩聚合在一起,成为冬日里一抹暖色。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堂里那块彩色玻璃,用脆弱的身躯为孩子们阻隔黑暗与残暴,阳光透过它洒进来,闪耀着人性光辉。

  这一次,专注视觉渲染的张艺谋也开始重视声音的表现力。南京话,普通话,上海话,英语,日语,在《金陵十三钗》中被有条不紊地调度着。作为在南京的首映场,一开场的南京腔让观众们忍不住笑场,然而随着剧情推进,各种语言融入电影情境中,观众也被带进那一段风云诡谲的真实岁月中,忘记了身在影院。

  既是“金陵”十三钗,张艺谋认定“只有南京话才能表现出秦淮的韵味”。因此片中南京话的出现频率非常高,“阿晓得啊”、“是滴哎”、“你干么事啊”、“小妹妹不要做呆事哎”等南京话在片中频繁出现。许多南京观众还发现,片中角色讲的南京话与自己平时讲的南京话不完全一样,据说那是1937年的南京话,张艺谋在拍摄影片时特地请来南京白局的非遗传承人徐春华为演员们上课,逐字纠正发音,才使电影重现原汁原味的老城南腔。 本报记者 龚 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