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古玩千分利”潜伏哪些风险?专家:不懂的别碰

2011年12月16日 17:44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古玩千分利”潜伏哪些风险?

  周末如果你去古玩市场,那熙熙攘攘的人流会让你暗暗吃惊:不分男女老幼,无论蓝领白领或金领,都对收藏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近年来,民间收藏市场确实是一再加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越来越多的资金争相涌入。这种趋势在一些统计数据中得到了直观的体现:据欧洲美术基金会的统计,2010年我国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首次超越英国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法国一家机构发布的2010年全球艺术品市场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按照全球各国艺术品拍卖收益的统计数据,中国排名全球第一。收藏市场的发展大趋势很好,这是事实,但是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或正准备“试水”收藏市场的老百姓来说,“收藏市场水深”也是必须加以清醒认识的事实——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各种风险隐藏其中。如果花大价钱买回一堆“破烂儿”,那损失可就大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冷静看待收藏热呢?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采访。

  ●近一时期,股票证券市场形势持续低迷,房地产市场也处于调控期内,于是更多手有余钱的人把投资目光转向了收藏领域,从而助推收藏市场进一步走热。

  ●“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提醒有意加入收藏大军的人必须认真考虑这句话。“打眼”也就是看走眼被人蒙骗的事在收藏市场经常发生,行家认为:十贪九打眼,防止打眼,戒贪为首要一招。

  “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现在进收藏市场,从啥起步最好?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位专家给出的意见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如同问“孩子长大了干什么好”,很难回答清楚,更没有标准答案。

  但藏家们公认无异议的是,目前如果能淘到真正的好东西,那么所带来的收益确实非常可观。

  沈阳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晓旭还兼任协会的会员藏品交流中心主任,他平日都会坐在藏品交流中心,与会员们一起品鉴藏品。那里总是坐着一屋子的人。

  李晓旭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开始搞收藏,尤其偏爱瓷器。他说:“那时瓷器还不像现在这么贵,但工薪收入者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好瓷器,也真得口挪肚攒才行。 ”

  对于这项爱好,家人刚开始时并不支持,但是近几年随着自家藏品的增多,已不需要再多投入钱财,靠自己的藏品流转就可运行,“老伴看不用往外花钱了,还往家里拿东西,也就不再干预。 ”李晓旭笑着说。

  谈到经济收益,李晓旭说:“那是显而易见的。远的不说,就跟五六年前的行情比一下,民国以前的瓷器真品如果品相好,到现在价格上涨10倍都不止。 ”

  在沈阳北市古玩城,有藏家专门回收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中1角面值的新钞,收购价为10元,是其票面价值的100倍。

  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夏立杰最近被评为当地的十大优秀收藏家,他的长项是字画收藏。谈到市场形势,夏立杰说:“从字画市场就能看出来,老百姓手里的钱确实比从前多了,大量资金进入了字画市场。 ”

  他指着面前的清代菊花四条屏告诉记者,这是6年前在拍卖行竞买来的,当时只有他一个人举牌,花了1.5万元,现在行情大涨,刚有人给开出20万元的价码,但他不想卖。也就是6年的时间,这个四条屏的价格就涨了10多倍。

  早有一种关于“盛世搞收藏”的说法:“粮油一分利,百货十分利,珠宝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

  从投资回报来看,这句话还真不算夸张:2010年,徐悲鸿的作品《巴人汲水图》以1.71亿元拍出,与当初藏家的收购价相比暴涨了100多万倍;再比如齐白石的作品,10多年前1平方尺不过四五万元,今年5月齐白石的一幅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竟然以4.255亿元的价格被人收藏,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的新纪录。

  1年前,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公布了这样的数字: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

  进入收藏行:真的要从兴趣喜好出发

  在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交流中心,陈列架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藏品,以瓷器居多,也有铜器和书画。

  中心主任李晓旭分析说,入行搞收藏的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个人爱好,一是投资增值。

  他拉开了一个抽屉,里面满满当当都是陶瓷残片,然后说,纯粹出于爱好而搞收藏的人,对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即使得到一块残片也会欣喜万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藏家。李晓旭说他身边有200多位这样的藏家。

  另一部分人则是为当下收藏市场的热度所吸引,手里有余钱,又觉得放到股市、楼市里都不放心,就搞起了收藏投资。

  李晓旭提醒说,即便认定收藏有较大投资潜力,但还是要真有这方面的兴趣才可考虑加入。收藏市场很宽广,瓷器、字画、竹雕、木雕、牙雕、古籍、邮票、钱币,还有民俗系列,当然也包括宝玉石,等等。每一种类又有很多分支,比如瓷器又分为高古瓷、明清瓷和现代瓷,书画则有古今和各种门派、风格之分。这里面的知识博大精深,要想玩得得心应手,必须肯下苦功夫学习。

  如其所言,记者采访每一位藏家时,几乎都能看到在他们身边有许多专业书及各种材料,讲到某处要点,总要从典籍里翻出证明。可见,如果没有兴趣支持,是根本达不到这样专业程度的。

  比如瓷器,李晓旭说:“据我看,当下的瓷器收藏是95%外行人在玩95%的赝品。收益很高是不错,可一旦买了赝品,损失有时是100%。”他举例解释说,如果有人说他在地摊上买到了宋代官窑的瓷器,那一定不能信,因为即使从全球私人收藏范围来看,此类藏品都是屈指可数的,你要说买到了一件真品,那其实比中彩票还要难。

  沈阳市古玩行业商会副会长夏立杰最近兴办了字画装裱业务,他说:“学习字画鉴赏看书学习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实际品鉴,通过更多的对比研究才会提高水平,做字画装裱也可以积累品鉴能力。 ”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张祥去年初才在古玩市场“露面”,但一出手就引起了藏界的关注,他拿出来的是和田古玉。为啥他能“一鸣惊人”呢,原因在于此前的雄厚积累,他家往上数5代就开始藏玉。

  北市古玩城的玉器档口里,有回头教子玉龙钩,有瓦棱纹鱼玉雕件,有宋代风格的执莲童子玉雕,还有凤在上龙在下的青玉雕等。因为家庭文化熏陶和个人爱好的原因,张祥几乎熟知每一件玉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故事,讲解起来头头是道,“玉石界有句行话,‘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玉器尤其是和田老玉,在过去只有宫廷和官宦人家才能拥有,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进入到普通百姓家。 ”

  “喜欢点什么? ”你到古玩城逛,卖家常常会这样问你,听起来好像是随便一问,但是通过答话,你的鉴赏水平立刻会被行家掂量出个八九分来。

  专家忠告:“不懂的东西最好别碰”

  今年33岁的马红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在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他有一个特殊的朋友圈子,其中很多人都对玉器很有研究。马红君说他一有闲暇就要到各处古玩城逛逛,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还没逛几家半天就过去了。

  做为一名爱好者,如今小马对各种玉雕器物已经积攒了一些知识和鉴赏能力,但是当记者问起他有何心得时,他却不好意思地说:“也是交了不少学费的。 ”

  入行要交学费,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成了收藏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那些已经很有成就的收藏大家,一般也都有过交学费的经历。但也惟其如此,才会真正激发藏友学习研究的兴趣。

  沈阳鲁园古玩城的一位卖家李文广搞收藏已经有30多年了,据他介绍,当初是起步于八一公园花鸟市场的,直到今天,到地摊“淘宝”的热情依然不减。

  说到交学费,李文广说,自己从事收藏这么多年了,可没少经历过,记得最惨痛的一次,是花8000元买了一件藏品,买回去却发现是赝品,在手里压了好多年,后来才以800元转手,损失很大。

  如何防赝品?他的体会是没啥别的办法,只能是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眼力,“你不懂的东西最好轻易别碰。 ”

  在沈阳收藏界有了名气后,夏立杰常常被人请去“鉴宝”,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回绝这类邀请了。夏立杰说,自己见的赝品实在是太多了,可请他去鉴别的人又都不愿听到真话,这样自己左右为难,只好不再去了。

  夏立杰说,他认为在收藏种类中,字画收藏的收益很高,但遭遇赝品的风险也更大,“花好几万元兴冲冲买回来的居然是赝品,其实就是一张废纸,那种失落感很难承受,有这钱还真不如进股市去试试运气。 ”

  即便字画是真迹,也会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夏立杰认为当前古画卖不过今画就是不太正常的现象,这也反映出市场明显的炒作因素。这就要求书画收藏者不仅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还得对市场走势有很好的了解和预判。

  收藏品的炒作也有很多教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陷入了高股价、高房产的泡沫经济时代,资金大量涌向凡·高、莫奈、雷诺阿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的作品收藏领域。1987年至1990年,国际拍卖会上40%的西方印象派作品均落入了日本买家手中。这4年间,日本从西方进口的艺术品总价竟然达到了138亿美元。

  但是在90年代后,经济泡沫破灭,那些高价艺术品或成为银行的抵押品,或滞留在私人藏家之手卖不出去,而成为了有价无市的“鸡肋”。据估计,当年以50亿美元购入、现仍保存于日本各银行中的画作,如今即使能够卖出也只能收回14亿美元,而且这还是个比较乐观的估计。

  而对于我国当下的收藏热,有关部门也多次提出泡沫警示。业内人士也从专业角度给出了提示,民间收藏防范风险的最好办法只能是提高鉴别眼力,收藏真品和精品,不盲目跟风炒作热点。

  本文图片均为本报记者万重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