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申城风景线:“海派文化”风潮劲吹申城陵园

2011年12月18日 17: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12月18日电 题:“海派文化”风潮劲吹申城陵园

  中新社记者 宗晨亮

  “骑黄鱼车带父母去旅游”、“ 昔日跑马厅”、“故地重游话幸福”……徜徉在一幅幅泛黄的老相片中,观者仿佛置身老上海的街头巷尾,重温过来人的音容笑貌。

  18日老照片征集大赛颁奖礼在上海福寿园陵园举行。许多湮没在民间的珍贵老照片,得以“重见天日”。80幅照片虽然出自普通人之手,拍摄对象亦非名流大家,但照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以及老上海的风土人情,却令游人备感动容。

  每一幅老照片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此次获得特别大奖的作品名为“血,总是热的”,照片上11位花季女孩风华正茂。照片主人朱家德告诉笔者:“抗战爆发那一年,我的母亲颜逸清刚好高中毕业在学校任教。震惊海内外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爆发后,她率领学生们为“八百壮士”缝补衣被、书写家书。这张宝贵的照片正是当时留下的。”巧合的是,照片中这位勇敢、热忱的女教员如今正长眠于福寿园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由上海福寿园陵园发起组织,所有入围照片均在陵园内免费展出。福寿园希望通过此举,改变人们觉得陵园仅仅用于落葬祭扫的传统观念,使陵园成为城市文明的载体、人文精华的博物馆。

  而对“海派文化”的追寻则成为上海多座墓园的共识。今年4月,一座别致的海派墓园“上海故事”在大型陵园滨海古园亮相,墓园重现了拉黄包车的劳工、卖报纸的少年、石库门、外白渡桥等老上海风情,令不少前来祭扫的上海老人流连忘返。

  福寿园则积极地修炼人文“内功”。记者获悉,上海社科院与福寿园合作建立的上海人文纪念研究所,目前正在编制上海名人资料库。资料库旨在收集和抢救上海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料。最终预计将有3000余位与上海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进入资料库。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