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金陵十三钗》引思考:如何让中国电影走得更远?(2)

2011年12月23日 16:44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仅是《十三钗》,细节的不足、叙事的平淡、高潮的缺失、想象力的缺乏,仍然是国产影片的通病,几乎每部影片都存在其中的几个方面。正因为此,一部在叙事上稍有新意的《疯狂的石头》才令人惊喜。当然一部正常的故事片没有必要进行《穆赫兰道》或《不可撤销》这种先锋性的叙事探索,但千篇一律的平铺直叙未免太单调。

  细节是使得一部影片更丰满、立体的基础。同期上映的印度影片《三傻。》中,有一个一带而过的镜头,一群西亚妇女在拍旅游纪念照,十几个人全部从头到脚裹着长袍,这个场景仅仅只是一个背景,但却可以看出导演某种调侃的用心。相比之下我们的国产影片过于浪费镜头语言。

  细节的缺乏,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想象力的缺乏。现阶段还远远不能设想中国导演能够拍出《黑客帝国》、《异次元杀阵》、《记忆碎片》或者《ET》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影片。国产片情节、对白、场景,普遍都单调而苍白,整部影片浮于表象,给不了人真正的震撼,更谈不上引发人深入的思考。大概我们唯一不缺的就是画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国产电影想象力缺失的责任分别在于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一流的技术支持以及编剧和导演等缺乏科学素养。在这一点上,观众希望包括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在内,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真正的改革,或许会发生在年青一代身上。尹鸿说:我们社会鼓励创新和想象的文化大系统会逐步变化,科学启蒙、艺术启蒙都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等‘90后’、‘00后’成为电影主体后,情况会有所不同,他们毕竟是在全球文化的环境下成长的。数字时代的年轻电影人,一定会给国产电影的想象力状况带来改变。”

  《十三钗》堪称迄今最成功的海外营销案例;成熟的营销理念与运作模式,是电影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也逐渐为中国电影人所接受,出品方开始探索各种营销方式

  稍微谙熟电影产业的人都知道,一部电影的成功,远远不取决于这部影片本身。对此张伟平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张艺谋是种萝卜的,他是卖萝卜的。萝卜仅仅种出来是不够的,还要卖得好。

  电影产业化让“电影营销”这个概念逐渐为人所熟知。作为此中高手,《十三钗》今日的成功离不开张伟平高超的营销水平。无论是影片神秘的女主角,上映之际爆出的“床戏”博文,还是圣诞档期北美同步上映,甚至邀请好莱坞一线影星贝尔的加盟,都在他的营销布局之列。

  营销在好莱坞已经非常成熟,正是由于维恩斯坦兄弟的成功营销运作,《莎翁情史》这个“史上最差的最佳影片”才能成功夺得奥斯卡桂冠。《卧虎藏龙》能够实现华语片零的突破也要归功于这对营销高手。甚至《国王的演讲》战胜《社交网络》、娜塔莉·波特曼能够夺得影后,也是他们成功运作的案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正是由于他们出色的发行策略,使得《英雄》在北美创造了票房奇迹。

  多年累积的经验,令《十三钗》可以有一套按部就班的海外发行计划。影片出品人中可以看到“大卫·林德”的名字,他是环球公司的前任总裁,与维恩斯坦兄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由于有这类专业人士的营销运作,我们有很大的理由期待号称将在150个国家上映的《十三钗》能够在奥斯卡之路上走得更远。

  无疑张伟平已经是业内营销界长袖善舞的代表,随着他的成功,营销对于中国电影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电影出品方开始探索各种营销方式。《失恋33天》的微博营销、《孤岛惊魂》的粉丝营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合家欢营销……其中有成功者、也有失策者,但无论如何,中国电影已经告别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一的“海报+售票窗口”时代,首映礼、明星见面会、新片推介会、网络推广等营销活动等成为电影内容之外,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同样关键的因素。一套成熟的营销理念与运作模式,是电影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内对外彰显国家软实力,电影既有产业责任又有文化责任;通过电影作品呈现出中国的、东方的、代表着人类美好文化价值这样一种形态,并让它走向世界,是对国家软实力真正的建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好莱坞是美国的宣传部、外交部”的说法已不新鲜。相对于直接的政治渗透和经济渗透,文化交往为其穿上了最平和的外衣,电影又是其中最柔软、最直观、最具渗透力的部分。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那么电影是这个软实力中最强有力的方面之一。

  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个软实力,不但对内可以更好地维护与张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还能对外更好地宣传我们的国家形象、民族精神、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大做强我们的电影产品,壮大电影的产业化道路。

  今年恰好是中国“入世”十年。从《英雄》到《十三钗》,中国电影书写了产业化传奇。10年来,电影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改革中最彻底、成效最明显的领域。广电总局资料显示,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来,国产电影从2002年的100部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年票房从2002年的不足10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超过百亿,增速全球第一,票房进入全球前10位。

  尹鸿表示,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竞争中逐渐迈入电影大国的行列,但却不是电影强国。现在每年进口影片的票房仍在50%左右,也就是说20部左右的进口电影票房与500多部国产电影的总票房相当,中国电影的单片质量仍有待提高。

  他认为,中国电影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征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大电影产业尚未形成、中外合拍片还有待深化、非市场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票房统计等第三方监管还不够公开透明、影片分级制度有待建立等,都是市场化、产业化到一定程度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只有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中才能逐步解决。

  张宏森则认为,中国电影工作者需要肩负两种责任,一种是产业责任,一种是文化责任:在全球竞争和市场经济对电影业进行了深度干预的背景之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形成强大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而在肩负产业责任的同时,电影工作者更要承担电影的文化责任:“我们发展电影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我们的文化责任的实现,这种文化责任是始终渗透在产业进程当中的,我们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个文化软实力就在于我们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责任和其文化优势,包括文化特质。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东方的、中国的,把我们这片土地上传统的、现代的、最优秀的文化观念、最优秀的文化品格渗透在我们的电影作品当中,通过我们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东方的、中国的,代表着人类美好文化价值的这样一种形态,让它走向世界。这才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的建设。

  张艺谋的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十三钗》)于15日傍晚登陆全国院线,在不到四天的时间里,该片票房报收近1.5亿,四天内观众人次近350万。由于该片主题最后落脚到“善良、救赎和爱”等公认传统价值观,因此影片在观众中获得了不俗的口碑,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观众觉得该片超出预期,更有约4成观众认为该片票房将达8亿以上。

  年终岁末,这样一部影片的出现本身就能带给人们多方面的思考。某种意义上,《十三钗》不仅仅是一部张氏作品,它的成功与失败也不仅仅是一个导演或者一部影片的成败,而可以被视为一个当下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样本,体现着目前国产影片多方面的态势与得失。《十三钗》是张艺谋自《英雄》以来获得评价最高的作品,影片关于历史、国难的题材选择以及对人性的关注赢得了观众肯定,是张艺谋十年来最大的收获;该片也是自《英雄》开启中国式大片时代以来,为数不多的能被大部分观众认可的大片,从中可以看出国产大片的发展方向;但它又远远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电影,在节奏掌控、叙事手法与细节设置方面还有很多可商榷之处;《十三钗》目前已经入围金球奖,不管它最终能否摘得奥斯卡,都必将会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必然是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就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制作出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电影作品;而如何让一部中国影片走得更远,如何通过更科学、有效、积极的营销办法,让我们的电影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是一个对于中国电影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