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诗魔”洛夫:念诗培养对美的东西欣赏能力

2011年12月25日 17:0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诗魔”洛夫:念诗培养对美的东西欣赏能力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专访“诗魔”洛夫:

  漂木归根: 七十年后游子的回归

  素有“诗魔”之称的洛夫,在大陆或许并不家喻户晓,但在台湾乃至全球华人文学圈,洛夫却堪称诗界泰斗。七十多年前,他漂洋过海,定居台湾。从军官到编辑再到诗人,洛夫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跌宕和转折:他曾以一首《石室之死亡》名动四海;他曾独挑大梁,以一本《创世纪》开启台湾现代诗歌的新时代;他曾挥洒长诗三千行,一首《漂木》震惊世界华语文坛。以耄耋之年而笔耕不辍,时至今日仍新作不断――做诗,洛夫是为大家;做人,洛夫亦可为当世师表。

  台湾吴三连文艺奖曾在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洛夫:“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当世人用雷动的掌声和一场场颁奖礼向洛夫表达着对他诗才的敬意,洛夫寻求的,反而是年轻时由于命运作弄而渐行渐远的故土。近二十年来,远在大洋彼岸温哥华的洛夫数度回乡。正如黄永玉大师赠他的书中所写的,“漂木”也要归根了。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凯旋华美达酒店20楼的落地窗前,洛夫挽着夫人陈琼芳女士的手,微笑着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1

  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南方日报:最近广州开展了“小学生诗歌节”掀起了一股诗教热潮,您怎么看小学生的诗教问题?能谈谈台湾的小学生诗歌普及教育吗?

  洛夫:在台湾,政府从小学开始进行传统诗歌教育,我知道现在中国大陆家庭也是这样培养孩子,这很好。新诗还是初高中甚至大学再进行培养。组织很多诗歌朗诵,这些诗歌朗诵比赛对于孩子对诗歌兴趣的培养也是有助益的,此外诗歌在国文考试中也会占据一定的比例。传统诗歌教育对整个教育影响很大。在台湾文化复兴委员会,就是专门提倡传统文化的发展的。

  南方日报:所以诗歌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很重要的?

  洛夫:是的。我也要求我的几个子女从小念诗,即使他们不一定将来走我的路去写诗,但是这段经历对他们将来的成长还是很重要的。念诗培养的不仅仅是对诗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美的东西的欣赏能力。很多人儿时没有受到审美教育,长大之后便会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可能去单纯地追求物质,更多的受到一些次文化的影响。这都是缺乏审美教育对一个人人格的影响。

  你们刚刚提到“诗歌节”主张“培养孩子真实、自由的表达”,这话说得很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让孩子自由发展,这对孩子人格完善、才能和潜力的发挥都意义重大,对整个国民的素质提升也很有好处,所以“诗化教育”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

  2

  文学圈评奖争议:当权者应该避嫌

  南方日报:大陆近年的文学评奖常常争议很大,台湾评奖有这样的问题吗?

  洛夫:我曾经参加过很多台湾的文学奖项评审,台湾的评审分为一般初评、二评、终评,层层筛选。在终评的时候所有作品都是没有作者名字的打印稿,评委评议的观点和过程全部公开,整个过程是很透明的。大陆文学评奖有争议,这我曾听朋友谈起过。

  南方日报:您怎么看待“官员写诗”这件事情?

  洛夫:对诗歌的评审应该客观,作品才是核心,而作者本身的身份并不重要。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作品好就应该获奖。回到刚才评奖争议问题,事实上为了公平起见,承办者、官员、当权派人士应该避嫌,最好不参加。其实不参加并不影响社会对一个人作品好坏的评价,但是作为承办者或者当权者获奖,却容易造成制度上的缺陷,招致社会的非议。为了保持制度的完善和最终评审结果取信于社会,评审的当权者最好是不参加评奖。

  3

  根深方能叶茂:现代诗歌当扎根东方文化

  南方日报:在您个人的成长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哪位诗人?

  洛夫:我们这一代人,早年在大陆从小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受胡适、徐志摩、冰心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冰心。后来到了台湾,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转变,对诗歌的欣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觉得五四时期诗歌的语言很粗糙和直接。所以我希望求取新的灵感,于是转向西方文学。当时中国受苏联文坛影响大,而台湾则倾向于受西方世界影响。至于我个人,早年受波德莱尔影响很大,后来年龄大一点,受里尔克影响较深。

  南方日报:您早年的诗歌意象奇特,文风诡谲,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很大,被称为“诗魔”。然而近年读您的诗歌,其意象与境界逐渐回归开阔明朗,这种变化是否与您对东方文化的重新体认有关系?

  洛夫:是这样的。我早期的诗歌全面向西方现实主义倾斜,然而走了一段路之后,我发现这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作家,都必须植根于本国文化上才能长大成为参天大树。因此按照西方的方式来写诗,不但对作家来说不自然,读者也读不懂。因此我们才回头对中国古典诗歌重新认识,对古典诗歌的价值做一个新的评估。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古典诗歌的某些东西与西方文学是相通的。举例来说,如李贺、李商隐的诗与西方超现实主义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不谋而合。因此我在很多高校演讲上呼吁年轻的诗人们把失落已久的传统诗歌意象之美找回来。这并不是要求我们的现代诗按照古诗的格式和手法来写,我们追求的当是神传,捕捉内在的无法言说的精神。这条路固然很难,但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来说,它是一条健康和有希望的出路。

  4

  南方日报:您此次大陆之行主要是为了什么?

  洛夫:我这次来大陆主要是因为三件事情。

  第一件,也是我个人的大事,今年是我和太太结婚50周年的金婚纪念,我们一起回到了湖南洞口办金婚,后来也在扬州和深圳办了总共三场盛大的金婚纪念礼。太太和我是52年前认识的,当时我被派往金门前线的新闻连,负责带领外来记者做战地采访,就是在那个时候遇到了我太太。她当时还是金门的小学老师。在金门与她相遇最终走到了一起,是我人生的里程碑,而在金门创作的长诗《石室之死亡》也是我个人诗歌创作的里程碑,可以说这是当年我在金门的两大收获。

  此来的第二件事情是应当地作协之邀在广东深圳、湖南洞口和江苏扬州进行三场诗歌朗诵会。这三场朗诵会都非常成功。

  第三件事情是应江苏文艺出版社之邀在南京的先锋书店进行了一本诗选《烟之外》以及一本散文集《大河的潜流》签售。

  南方日报:听说您将会在深圳定居?

  洛夫:这件事情很有趣,我在深圳曾经表示过,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落叶归根。第二天就被报纸用大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事实上我也在考虑,如果机缘合适,我有可能在深圳定居。

  专题策划 李贺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陈小庚   实习生 陈若然

  链接:

  洛夫,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28年生,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73年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1954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任总编辑多年,对台湾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历四十年,出版诗集《时间之伤》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两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四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其中多首为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教授选入他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

  精彩书摘

  服老是一种智慧

  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老年。人的老化,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人到老年,精力一天天衰退,身体一天天老化,谁都无法避免。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曾归纳老化现象为八点:记远事,不记近事;笑时有泪,哭时无泪;喜欢孙子,不喜欢儿子;喜欢硬食,不喜欢软食;眼昏花,看不清近处;耳朵聋,好打听闲事;遇怪人,没观察就问;想尿远,反溺在鞋上。所以常听老年人说,自己都烦自己。

  《老老恒言》云:“年高则齿落目昏,耳重听,步蹇涩,亦理所必致,乃或因是怨嗟,徒生烦恼。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就是说,人到老年,牙齿脱落、两眼昏花、耳朵听不清,又举步艰难,这都是很自然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有些老人就会产生怨恨的情绪,其实这不过是徒增自己的烦恼罢了,因为人必然老去,这是自然规律。人要面对和接受逐渐衰老的事实,不能因此成为心理负担。应该明白,人活到这个年纪已经不容易了,应该觉得庆幸,还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至急躁益甚,究无济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意为老年人肝血已经逐渐衰弱,因而未免性情急躁。如果旁边的人不能及时对他们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就会更加急躁。但急躁是无济于事的,应该以一“耐”字来对待,学会忍耐,处理任何事情应懂得顺其自然,这样气血就不会妄动,神色也就平和,从而既养身又养心。

  人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规律。进入老年,不用害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观念,要知道如何去适应,如何去保持永远年轻的心态与活力,进而求得延缓衰老。

  人要学会服老,做事需量力而行。“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苟不见几知退,取憎而已。至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老老恒言》在这里讲的是,年轻人喜欢去热闹的场所,而老年人就不要去了,如果不知此理偏要去,无疑会让人讨厌你而自取其辱。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可以邀两三个老友对坐闲谈,偶尔谈论到世事的时候,也不必争论是是非非,更不要计较长短,这样才能定心养性、修炼出一个好身体。

  老年人在制定计划时要切合老年期的实际情况。以锻炼身体为例,青壮年时可以登山、远足,年纪大了可以散步、遛弯;青壮年时可以溜冰、潜水,年纪大了可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我在门诊曾接诊过不少病人,因为不服老,参加中青年强度较大的体育活动,结果出现膝骨性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我说过同样的话:“不服老不行啊。”

  因此,服老是一种智慧。它不是认输,而是教会你面对现实,教会你一种适合你年龄段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让你活得更健康、更精彩、更长寿。

  学会宽容

  《老老恒言》云: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曰:求人不如求己。呼牛呼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伤肝,于人何损?徒损乎己耳。

  《老老恒言》云:世情世态,阅历多了,也就看透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如今年纪大了,心衰面改了,应该更加达观。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生活中要谦和宽容待人,少生气,别人讲什么,由他去,不要计较,否则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愤怒会伤肝,最终只能伤害到自己,而对别人却毫无影响。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何必呢?

  学会宽容是人生的一大学问。老子说“心善渊”,就是讲心胸应该像水一样虚静深远,能包容一切、化解一切,也就是说要宽容。西方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位英雄一天在山路上行走,看到路上有个袋子,他踩了一脚,不但没踩破,反而增大了,他拿起一根木棒砸它,结果那个袋子竟然长大到把山路堵死了。这时一位圣人对英雄说:“朋友,忘了它,让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碰它,它不长,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对抗到底。”这则寓言的寓意很深刻,它告诉我们不要充满仇恨,而要学会宽容。

  宽容待人就会减少烦恼;宽容待人,你就会增加机遇;宽容待人,你就会心胸开阔、健康长寿。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不少人把它当成座右铭挂在自己工作或生活的场所。人们为什么喜欢这四个字,说明人们希望能学会宽容。“用争夺的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用宽容的方法,我们可能得到比期望的更多。”老年朋友们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心态会比年轻人平和许多,相对也更容易学会宽容、

  做到宽容。

  (摘编自《《养老有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