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反思军旅长篇小说创作:美学价值流俗值得关注

2011年12月26日 17:4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结果甫一公布,立即迎来一片好评,这届评奖本身的诸种“新意”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学未来的光明前景。不过,作为军旅文学的忠实读者,我思考的是军旅长篇小说缘何在八届“茅奖”中表现得如此弱势。毕竟六届“茅奖”,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与柳建伟的《英雄时代》连袂折桂,七届“茅奖”,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亦榜上有名。仅仅几年时光,军旅长篇小说便风光不再。诚然,作家的创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保证下一部作品一定会比上一部更好。笔者也不会认为一次评奖就决定了什么,但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5部获奖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写作伦理等层面,确实给军旅长篇小说带来诸多启示。越过评奖去反思并探究当下军旅长篇小说创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梳理重建军旅文学重镇之理路是无论如何都不应回避的。

  美学价值流俗现象值得关注

  起始于1990年代末而在新世纪初渐成蔚为大观的军旅长篇小说,本来极有可能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的繁荣之后再创辉煌;但影视剧创作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诱惑使得一些军旅作家在大众文化场域中迷失了写作方向,成为文化产业的工具与影视剧的写手。电视剧《亮剑》与《历史的天空》因主人公的草莽英雄个性及故事的传奇色彩为新世纪之初的人们的理想价值的虚妄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唤醒了人们对军旅题材的巨大热情,继而再度引发了“红色经典”改编潮。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巨大成功,无疑深刻影响了军旅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指向,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与充满戏剧性及悬念的好看的故事成为军旅长篇小说的艺术圭臬,最终,适应影视剧改编成为创作的前提和旨归。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在消费文化中一路高奏凯歌,却离经典的文学标准渐行渐远,更遑论“伟大的小说了”。

  影视剧的诱惑也许可以看做一种表象,那么其本质又是什么呢?我觉得,一方面是缺乏伟大文学的理想,但更重要的则是缺乏一种担当,也就是“精英文化”思想。并不是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思想完全相悖或无法融通,但是,就其所传播和承继的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而言,它们的区别与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一定是由具有相当的社会担当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思想引领并构建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无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的合法性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诠释,对正在投入新中国的和平建设的人民群众起到了极富诗意与激情的鼓舞,这种作用几乎是无法评估的,而且其影响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在延续。军旅中短篇小说因直面南线战争在1980年代初的振聋发聩自不必说,而长篇小说在1990年代末及新世纪之初因对革命历史的重新阐释、对和平建设时期军营现实生活的现代性冲突的深刻描绘,以及文体与艺术形式上的崭新探索,亦彰显了军旅作家的现实担当与文学的时代精神,创造了当代军旅文学的“第四次浪潮”。遗憾的是,多数军旅作家们尽管口头上排斥电视剧的影响,事实上却依然难以摆脱电视剧的遥控。

  与部分军旅作家形成鲜明对照,本届“茅奖”的5位得主,均无人“触电”,刘震云甚至极力地表白他本人并没有介入影视,只不过是他的作品介入了影视,他说他时刻对影视给文学带来的影响保持警惕,这无疑是作家的肺腑之言。笔者并非是说军旅作家都不要去写影视剧,而是说作为一种集体性的对纯文学写作的放弃和对影视剧的迷恋,已经严重影响或者说改变了军旅文学的生态环境,而失去平衡并且渐趋恶化的军旅文学生态,最终将影响甚至是扼杀军旅文学的未来,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当下的军旅长篇小说集体性地处于一种“叫座而不叫好”的尴尬境地,听从电视剧改编的召唤、一味地迎合大众阅读心理,在作品中大量堆砌时尚的商业文化元素又使得军旅小说出现了过度世俗化的创作倾向,而这种世俗化的模式一旦泛滥开去,军旅小说恐怕就再也难以扬起高傲的头颅,而只能被消费文化的洪流裹挟着,最终失去自己的英雄本色。

  “浸泡式”生活体验不可忽视

  当前,一些专业军旅作家脱离军旅现实生活的问题日益突出,少有作家愿意长时间深入部队现实生活,去跟踪表现新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其创作难接地气。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作家愿意下苦功夫甚至是笨功夫去写长篇小说了。很多作家都喜欢坐在书斋里,凭借想象和过往的经验进行某种观念写作,写出来的作品离当下真实的生活既遥远且隔膜。当越来越多的作家都沉浸在对历史的虚妄想象和苍白表现中,挥霍自己的文学才情和空洞的想象力,作品故事情节的虚假和生活质地的稀薄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我想到,本届“茅奖”的5部获奖作品,集体性地传递出来一种新鲜的写作伦理:即长篇小说写作与现实的“同步”和生活原型在虚构叙事中的“回归”。

  据责编介绍,为了写好《你在高原》,张炜划定了一个区域,几乎走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对那里的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他熟悉的程度不亚于当地人。他把自己封闭在深山的陋室中,不停地读着写着,废寝忘食,他甚至在遭遇车祸,术后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作。正是凭着对伟大文学理想的信仰和对纯文学写作的坚守,他才能耐得住寂寞,在长达20多年的文学马拉松中坚持到终点。我还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了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并在数十年后成为“红色经典”的那批作家,比如罗广斌、杨益言、曲波、冯德英、刘流等,他们对革命战争真切的生命体验决定了他们作品的真实品格与艺术生命力。还有姚雪垠、草明、杜鹏程等老一辈作家,他们均以各自的方式去深入体验生活,让自己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和自己温润的体温。当然,我不会忘记路遥,现在,还有谁会像他那样,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扑入现实生活中去,然后将生命幻化成感染并激励了无数读者的《平凡的世界》。

  而当下的部分军旅作家已经可以不必再依靠对军旅现实生活的考察与体验,而仅仅依靠想象和虚构就可以编织一个很好看的传奇故事、一组很复杂纠结的人物和情感关系、一系列很吸引眼球的矛盾冲突。有了这些元素,似乎就可以满足一般读者的快餐化阅读消费,就可以满足电视剧的大众化审美趣味和改编要求,就可以满足作家自身的利益诉求。出版社卖书、大众消费、电视剧改编、作家名利双收,在这个以逐利为诉求的文学生态环境里,大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倒也是一派繁华景象。在这个意义上我想极力推荐军旅作家苗长水,他的长篇新作《军事忠诚》就是在生活现场中浸泡出来的,从原型人物身上发现和感受得来的。他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跟踪采访,接触走访了上百个人物,记下了数十万字的采访笔记。客观地说,这部可以说是“赶”出来甚至是“抢”出来的长篇小说在语言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经营上还显得粗糙,文学性层面尚有不小的提升空间;但是,苗长水近年来深入生活、沉入生命的写作伦理,无疑是令人感佩的。

  自觉强化文学的精神性追求

  关于文学的“精神性”内涵,我认为一是指理性的批判精神,并富于形而上层面的哲学蕴涵;二是纯文学意义上的审美追求,是文学创作的自律。从这两个向度上考量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经典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1980年代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和实验小说之所以让许多人在30年后仍然怀想,正是因其在这两个向度上进行了执着的追问与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作家的社会担当与文学性自觉。重要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在一条通向“伟大”的路径上前行。在本届获“茅奖”的5位作家,当然还有相当一批作家身上及其作品中,我看到了这样的痕迹,甚至于光芒。遗憾的是,当中国一部分作家在一条通向“伟大的小说”的路径上孑然前行的时候,当下的部分军旅长篇小说却在生活质地、思想内涵和文学品质等诸多方面均呈下滑趋势。部分军旅作家执拗地热衷于对故事表象的叙述,沉醉于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虽然故事本身很好读,很有趣,可能也会让人有所思考;但终究无法抵达那些更加丰饶的隐喻之义,无法体现作家对生活和人性的思索和独到发现。

  本届“茅奖”的前20名“提名奖”作品中,只有一部军旅作家写作的长篇小说《坼裂》。作者歌兑是一名医学专家,业余写作。他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写作,应该说与大地震题材非常契合,尤其是对人的情感和生理感受的细微呈现,可以说是当代长篇小说中少有的、有特色的文学表达。作者曾亲身参与抗震救灾,目睹了汶川地震的巨大灾难,并在大震之后经过两年的沉淀思索和精心创作,推出了《坼裂》这部震撼人心的长篇小说,以独到的方式对汶川地震进行颇具文学意味的观照,更富哲理色彩的思考和祭奠,其对地震、人生的崭新解读和哲理的认知,令读者回味不已。

  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以大地震为背景,却又努力超越地震而掘入生活的深层,从而真正走进大地震中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其超越的显在价值不仅仅是对民族的灾难寄予深切同情,对英雄行为极尽赞美与颂扬,更反映出某种批判的理性。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既有伟大崇高,也有卑劣渺小,既有生活的逻辑与秩序,也有怪谬与荒诞,这无疑是对人的本性和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当下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辨。作品以冷峻中的温情来描写特定情境下人们精神的救赎、粘合与修复,从而使批判本身具有更强的精神力量。在艺术上,《坼裂》充分发挥长篇小说伸缩自如的文体优势,将对人类生存本质的哲学探讨与艺术表现的灵动性有机地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坼裂》并不以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见长,也不以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吸引眼球。对于当前军旅长篇小说越来越戏剧化、影视化的现实,《坼裂》不能不说是一种反拨,它在纯粹的长篇小说文体上进行了扎实的探索。

  除了小说本身,我还想到了与创作相关的其它层面。比如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写作状态,从这里仍然可以窥探出作家对文学的精神性的追求。何建明说,《你在高原》的诞生对于跟着快节奏步伐前进的当代人而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比如它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严肃性,什么是静心凝神的艺术境界,什么是漫长旅行的终极目标,等等。总之,在这个伟大时代,我们既需要网络和手机一样的快而薄、又方便实用的生活辅助器,又应当有那些沉静、深刻且高尚的精神艺术。面对张炜,或者说面对张炜的精神性写作,那些在大众文化中迷失的军旅作家们是否有一种汗颜之感?

  在这个流行“浅阅读”的时代,精彩好看的故事对于某些以市场反应和大众阅读为旨归的军旅作家来说,无疑是其写作成败的关键。但是,文学自有其相对恒定的艺术评判标准,能够成为经典的长篇小说,必定是将优美精致的语言、细腻鲜活的细节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集于一身,从而反映出作家深邃的思想和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情人性的独特认知。要想达到这样的高度,文学的美学价值、作家真实的生命体验,以及文学的精神性追求都是必不可少的维度。

  军旅长篇小说创作虽有其题材的特殊性,但在文学的自律性上亦如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