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年音乐会“招牌”泛滥 乐团“约翰”二字值千金

2011年12月27日 09:3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记者 伍斌

  新年演出档期即将到来,成群结队的主题乐团纷至沓来。有意思的是,与往年一些乐团来路不明不同,今年到访国内乐团都以“正统”为名。比如连续多年来沪的某带“约翰·施特劳斯”标识的“宫廷乐团”,而另一支到访京沪的施特劳斯乐团则以 “老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亲手建立的乐团首次来华,为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传统正名,也为打假”为招牌,似乎都对自己乐团的正统性毫不掩饰。由此,也拉开了围绕老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乐团正统性的争论。

  家族乐团早已不复存在

  在京沪演出市场以敢说闻名的乐评人唐若甫说,1825年9月,为了应接不暇的演出邀约,老约翰·施特劳斯带着一批音乐家离开兰纳的乐团,并于1826年成立了自己的乐团,这也是施特劳斯家族乐团的开始。小约翰·施特劳斯1899年逝世后,乐团管理权交给爱德华·施特劳斯,但他于1901年实施清算并解散了乐团。 “因此,严格说,老约翰·施特劳斯1826年创建的家族乐团早已不复存在。现今的乐团不是旁系就是远亲。 ”

  不过,也有一支乐团继承了施特劳斯家族乐团的传统,并得到施特劳斯家族的认可。那就是成立于1966年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首席指挥是爱德华·施特劳斯的孙子,也就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曾外孙爱德华·莱奥波德·施特劳斯 (或称小爱德华·施特劳斯),他1969年逝世,随后由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威利·博斯科夫斯基担任指挥。唐若甫表示,本年度来华带有“约翰”标识的乐团中,从公开的资料上无法完全体现其正统性,有的团甚至在团史上有一百多年的“空白”,主办方看似强势的宣传手段也应该有同样有力的公开佐证做铺垫,否则就有夸张宣传之嫌。

  靠“招牌”不如靠实力和实价

  音乐界一些专家认为,“维也纳”和“约翰·施特劳斯”,早已像大家都可以使用的商标一样,充斥着整个演出界和音乐界,过分标榜自己“血统”的纯正,还是显示了运作演出的商家不重演出品质,只求“招牌”揽金的心态,对提升新年演出市场品质没有好处。

  上海音乐学院王勇博士说,维也纳除了有顶级乐团,还有一批以演奏圆舞曲、波尔卡为主的特色乐团,“就如获北京烤鸭品牌的店只有一家,但卖北京烤鸭的店有很多家一样,演奏施特劳斯圆舞曲的乐团也有很多。当每个商家都会说自己是正宗时,就看你的需求是什么” 。

  奥地利驻沪总领事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曾表示,对于标明“施特劳斯”乐团的数量等问题,他也很难回答,“我无法从专业角度来判断哪个团更好,我只能说有不少演出施特劳斯家族曲目的乐团,而它们大多数在中国也挺受欢迎”。问题是,现在引进商把在奥地利随手可得的“小吃”打上“血统纯正”“家族正统”的招牌,就可以把它做成贵族品牌,在演出市场上卖高价。而新年音乐会旺盛的市场需求,又充斥着“存在即合理”的乱象,对此照单全收,很多观众为国外最普通的乐团而埋单甚巨,花了冤枉钱。 “主办方应该客观地向购票观众反映乐团的真实情况,让观众明明白白地消费。 ”唐若甫直指一些所谓“名团”的乐手水平甚至不如国内乐团,但票价却是世界名团级别的。他呼吁观众理性消费:“乐团好不好是其次,票价值不值才是关键!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