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法库县辽墓印证契丹习俗 “棺床小帐”挂绢轴画(2)

2012年01月02日 14:10 来源:沈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法库县辽墓印证契丹习俗“棺床小帐”挂绢轴画(2)
法库叶茂台23号辽墓墓道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棺床小帐”悬挂绢轴画

  在业已发掘的法库县“叶茂台辽墓群”墓葬中,“7号墓”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为丰富,为辽沈地区辽代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墓葬。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棺床小帐”、“双陆棋”、两幅绢画等国宝级文物,便统统出自这座辽代墓葬。

  “7号墓”的年代,大约在辽代景宗耶律贤后期,即980年前后。墓主人为一年长妇人。“7号墓”的墓室采用青砖砌筑而成,包括甬道、前室、左右耳室、主室四部分。前室、左右耳室、主室平面均为方形,四边砌出弧线。两耳室与前室之间、前室与主室之间,均由甬道相连。甬道均为船篷券顶。墓壁砌到一定高度时向内叠砌,逐渐券成圆形“穹窿顶”。墓顶中央不封口,采用一块石板覆盖。砖砌墓室与阶梯墓道连在一起,全长16.7米。整座墓葬平面呈“古”字。

  令考古工作者们激动不已的是,在“7号墓”主室后部,停放着一座木结构棺室“棺床小帐”。“棺床小帐”内,东西向横陈着一具雕刻精美的石棺。石棺上摆放着一件金缕绣袍、一个包裹。包裹里有一个漆奁(音连,lián)。奁里装满了日常生活用具。在“棺床小帐”内,还出土了铁剪、餐具等文物。在“棺床小帐”内东、西两壁上,悬挂着两幅珍贵的绢轴画,东面为《山弈候约图》;西面为《竹雀双兔图》。“棺床小帐”前陈设着一个石供桌,桌上摆满了瓷器、漆器,有碗、钵、盘等器皿。这些器皿中,还残留着食物残渣。“棺床小帐”前西侧,有一把木椅,椅面原为索条状物编绷而成。木椅上置放着一副漆木“双陆棋”,博盘上还有一件漆盆,漆盆内有两枚骰子。“棺床小帐”前东侧,为一张小木桌,桌上有漆勺、漆碗、玻璃方盘、玛瑙杯。桌下置放着两个瓷壶。其中一个瓷壶内,装有红黄色似酒液体。

  “7号墓”东耳室内,随葬着大量的生活用具,有鸡冠壶、鸡腿坛、长颈壶、小口罐、长颈瓶、白瓷碗、银扣大漆盘等。西耳室随葬品,为成套的鞍马具,以及铁斧、铁锹等生产工具。在三处券门两旁,均绘画了色彩鲜艳的人物壁画。

  再现辽代契丹族生活习俗

  法库县境内辽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再现了辽代契丹族贵族“视死如生”的葬俗观念,映衬出当年辽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契丹族习俗。

  “叶茂台辽墓群”多座墓葬内均绘有壁画的习俗,无疑来自中原地区。2004年考古发掘的“23号墓”甬道券顶,绘画着众多向西飞行的仙鹤。足见当年辽代契丹族人,已经接受了人死后“驾鹤西去”的道家理念。至于“7号墓”内悬挂两幅绢轴画的葬式,有关专家认为,至今为止,在我国考古史上仍属独家首见。

  “叶茂台辽墓群”墓葬中的一幅幅壁画,再现了辽代契丹族人的形象:男子除戴帽、戴头巾之外,一律留着“髡(音昆,kūn)发”,上身或穿长袍,或穿窄袖、腰束短衣,脚穿靴子;女子则穿着窄袖长袍。“7号墓”壁画中,还有一幅白描“狩猎图”,描绘了辽代契丹族人的渔猎生活方式。此外,“14号墓”中,还出土了冰镩、鱼钩、鱼叉等铁制渔具,印证了契丹族人的渔猎生活习俗。

  (法库叶茂台23号辽墓照片,均为邱宏摄影)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