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如第二次“西天取经”

2012年01月05日 17: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二次“西天取经”

  让我们接近西方艺术真相

  ——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发布

  记者 段泽林  

  10位美术实践与理论研究领域的中青年美术家,历时3个多月的海外考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他们发现了什么,又会为中国美术的未来带来什么——

  第二次“西天取经”让我们接近西方艺术真相

  ——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发布

  白展望、李节平、崔晓冬、张敢、邵亦杨、王云、高扬、王冠军、吴啸雷、邓柯10位来自院校、画院和美协系统的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研修人员日前齐聚中国文艺家之家。还是他们申请出国研修时的那间会议室,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当时的紧张心情,而是自信满满又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各自的研修成果。

  此次公布的2010年度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成果,已是该工程实施以来的第二批成果汇报。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表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依靠国家财政支持、由中国美协负责实施的专题美术研修计划,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致力于以博大的胸襟、谦卑的态度汲取世界文明先进成果与当代美术发展最新经验,在“借力”与“拿来”中,促使中国美术真正走向世界,实现与世界美术界沟通交流的零距离、零障碍。而从本次研修成果汇报情况看, 10位研修人员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他们大多有比较完整的学院教育背景,相当一部分人之前已有过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知识储备与语言优势保证了他们研修成果的效用价值。据中国美协副秘书长陶勤介绍,此次研修成果的最大特点是,研修内容没有局限在遍览西方著名博物馆和艺术机构这种参观式的访问上,而是更深层次的与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亲身参与著名大学的研究生讨论课,鲜活性与一手资料是研修人员获得的最宝贵成果。然而, 3个月的时间毕竟短暂,浮光掠影或挂一漏万自然难免,但由于研修前的问题意识与充分准备,研修人员还是为我们带来很多眼前一亮的研修讯息。

  聚焦美术教育:

  中国油画教育并不落后?设计教育差距在哪?

  这次海外研修使空政文艺创作室油画家白展望有机会遍览西方经典油画,在出国研修前,他就把自己想看的原作与所藏博物馆列了一个表。周密的安排与不辞劳顿的奔波,让他的研修成果丰硕。“去之前,我想了解西方当代写实油画的现状,出之后,我却被西方传统经典油画深深吸引。 ”白展望说。当卡拉瓦乔、维米尔的原作展现在他面前时,印刷品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的灵韵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他们对技术的掌控,对光与形的表现,让我至今也没完全看透。 ”白展望的话里隐含着疑惑,也验证了西方油画艺术高妙的传统。

  当遍览西方古典与现当代艺术后,白展望的疑惑再次生发。“为什么从19世纪出现现代艺术萌芽后,西方的架上艺术就出现了审美危机呢? ”随之而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看似颠覆性的观念变革。他在巴黎与一个艺术机构负责人的交流中发现,并不是观念和前卫的样式才能引起当代西方人的重视,而是恰恰相反,“他们(西方人)在寻找像我一样从事写实绘画的东方艺术家。 ”白展望的话语意在表示,并不是前卫就能吸引西方,中国的传统油画教育并不落后。“现实主义不滑向样式主义,就有很强的表现力。 ”白展望研修日记里的话语体现了他研修之后获得的一种文化上的自信。

  持同样想法的还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系教授崔晓冬,这次研修他主要考察了伦敦的几所美术院校。和去之前了解的情况一样,英国的美术学校已经不再教授传统的绘画技法,而是告诉学生如何获得更有创意的想法,至于如何将现实人体转移到画布上,如何让两块金属发生关联是在美术学院之外才可获得的技术。可困扰崔晓冬的问题是,这种鼓励创新性的做法到底是真是假?因为从他观察到的当年伦敦美术学校的毕业作品展上,观念雷同、手法陈旧的作品随处可见。“一些作品的处理方式,几年前,我就在德国的柏林和汉堡的一些美术院校的毕业展上见过。 ”崔晓冬的话点出了西方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随之而来的启发是,避免重蹈西方美术教育覆辙的方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

  与传统美术品种教学遇到困境不同,设计教育在西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在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进行家居产品教学的高扬,本次研修的目的地是德国。包豪斯设计兴起后便使德国的设计成为世界设计界的翘楚,至今未有衰落迹象。对德国设计教育整体性考察是高扬此行的目的之一,他希望通过对德国工业设计教育历程的考察,为当代中国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养分。

  “不能不说,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设施,德国的设计教育倾注心力。在国内很多学生的产品模型需要拿到公司做,而在德国,工作室里便可实现。而且按照教学要求,无论是毕业设计还是课程作业,所有模型必须由学生亲手完成。 ”高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介绍了我们与德国设计教育的差距。而更令高扬意外的是,一堂他参与的德国某设计学院的学生讨论课,“他们的学生思维是发散的,没有任何约束力,不像我们的学生似乎总是有几条路可选择。 ”除了思维方式,德国设计教育中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也让高扬拓宽了眼界。采集太阳能的瓦片而非国内使用的太阳能板,可以直接将产品草图打印为3 D作品的打印机,这些先进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已在德国的设计教育得到应用。

  “3个月的记忆让我终生难忘,它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还有它的一整套完善的设计教学体制和对现代设计的卓越贡献,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设计精神。 ”高扬在研修论文的结语处写到。

  盘点西方当代:

  震惊与穿越成就了西方前卫艺术?双年展机制如何巩固西方艺术伟业?

  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的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张敢,这次研修的地点又选择了剑桥。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和剑桥大学图书馆成为他3个月研修过程中最常去的两个地方。作为西方现当代美术研究的生力军,张敢此次研修的最大成果就是填补了整体性介绍西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卫艺术发展状况的空白。他从传统媒介的力量、安迪·沃霍尔和马塞尔·杜尚的遗产、对震惊效果的迷恋、身体与身份、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宗教精神6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前卫艺术的发展脉络,并以具体的实例分析,让我们了解到西方前卫艺术的发展并非远离他们的传统,而是在不断回溯中寻找灵感。张敢希望能够通过反思西方前卫艺术总结概括中国当代的艺术精神。

  与张敢类似,现任职于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的邵亦杨研修的课题也是西方前沿的视觉文化研究。对于此次研修,最令邵亦杨兴奋的是,见到了很多位她仰慕已久的该领域泰斗;而让她最欣慰的则是,解决了她心中长久的一个疑问——视觉文化研究对艺术史或美术史到底有什么影响。通过与多位顶尖教授的交流,她得到了与自己预想一样的答案。视觉文化研究会为美术史研究打开一个窗口,拓宽艺术史研究的视野,视觉文化强调跨学科而非取代艺术史。敏锐的观察与不倦的交流,让邵亦杨对西方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有了很多新的体会。“穿越”是其对西方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概括,她的解释是穿越后现代的藩篱,强调感知力。此外,她就具象绘画如何写入当代艺术史、身体艺术为何流行等问题进行了颇有新意的研究与论述。

  如果说张敢和邵亦杨从事的是更为理论化的研究的话,那么在中国美协双年展办公室工作了7年的吴啸雷此次海外研修则是从实践层面找寻未来中国双年展的发展之路。通过对世界双年展发展历程的纵向分析和对各个大洲双年展机制的横向比较,吴啸雷希望自己的研修可以为北京双年展的未来谋划尽一份力量。

  卡塞尔文献展是使用什么策略让它蜚声国际的?美国是如何利用他国的双年展平台让本国艺术影响世界的?策展人体制对双年展意味着什么?女性策展人群体性崛起又为何?一个小城镇如何靠双年展而振兴扬名?这一系列追问与解答,都会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双年展展览体制提供可参考的价值文本。而在吴啸雷眼中,我们必须整合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是国内的,而且包括周边的文化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双年展不至于沦为西方有强大影响力的双年展的“连锁店” 。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便是最接近伟大之时。 ”如今,当我们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让世界刮目相看之时,谦逊的中华民族并没有盲目乐观,诸如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这样的“取经”计划,让我们的美术家得以了解西方美术发展的鲜活生态,而诸如访谈、近距离交流与感受,让美术家得以在“拥抱”与“反差”中,回望中国美术的过去,展望中国美术的未来。诚如吴长江所说,这批带着使命走出去的美术家,或将为中国美术“十二五”时期的长远布局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而由美术始,涉及音乐、影视等领域的文艺家更广泛的群体性“走出去” ,他们的考察与研究又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带来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链接

  “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负责实施的一项中国美术家赴海外研修项目,即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从国内选派中青年美术家走出国门,进行学习研究。该项目于2009年启动,至今已选派3批中青年美术家赴海外研修。每批研修人员10名左右,面向全社会招募,意愿者以选题方式申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专家评委进行严谨、公正的评选,目前2012年度第四批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的报名评审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