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一个医生的救赎》推出 揭露医疗腐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报告文学《一个医生的救赎》推出 揭露医疗腐败
2009年02月16日 11:19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现年56岁的陈晓兰,曾因揭露医疗腐败入选央视“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作家朱晓军根据陈晓兰经历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一个医生的救赎》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朱晓军昨天接受采访时透露,已经退休的陈晓兰目前仍在坚持医疗打假,他期待此书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弥补漏洞,让病人上医院时不再提心吊胆。

  -缘起 我们注定都会生病

  陈晓兰,原先是上海一家医院的理疗科医生。11年前,她发现自己所在医院用假冒伪劣医疗仪器进行所谓的治疗,无数患者不仅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而且还要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在她调查的23位接受过光量子治疗的患者中,有9人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栓塞。她开始向上海和国家相关部门举报,奔走在药监局等监督部门和执法部门之间,从此踏上了同医疗腐败做斗争的漫漫征程。

  因为揭露医疗腐败,她两次被迫离开医疗岗位,经常被人跟踪或遭到威胁,为了取证,她假扮病人“以身试针”。近年来,被她揭露的各种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达20多种。在她的推动下,7种一度广泛使用的伪劣医疗器械被取缔。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朱晓军介绍,写陈晓兰的事迹出于偶然。“2006年初,《家庭》和《北京文学》杂志的两位编辑来电话向我约稿。那时我刚知道陈晓兰的事迹,他们一听都认为应该写。于是我采访了陈晓兰本人,写下了中篇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一个医生的救赎》是在《天使在作战》的基础上,以更详尽的资料展示医疗领域复杂、惊心动魄的现实。”

  对于陈晓兰的行为,朱晓军称,有人说她打的是一个人的战争,有人说她是中国的堂·吉诃德,还有人说她在拿石头砸天。她用11年时间,打掉了7种假冒伪劣医疗器械,让一家行骗的医院吊销了执照,为病人减少了几十亿元的损失。在信任危机、安全危机、医疗危机的形势下,为他人生命和安全负责就是为自己负责。从这个角度讲,陈晓兰是平民英雄。“陈晓兰曾说:‘我们不可能永远是医务人员,也不可能永远是监管者,但我们注定都生病,成为病人!’医疗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有感于这句话,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我不能对医疗腐败和医院的潜规则不感愤,记下这些,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创作 取证过程困难重重

  朱晓军说,伴随着他对陈晓兰的采访,触目惊心的医疗事件扑面而来。“她反映的问题没有一个属于‘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医疗安全问题。她掌握着许多让人恐怖的事件,如心脏监护器发生故障,医院将没死的病人送进太平间;医生违规给减肥的病人用药,抢救不力导致身亡;医院为赚钱超时给病人做微波、短波治疗。按规定,每个部位10分钟,最长不得超过20分钟,他们却给病人做一个小时;上海某二级医院给不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做安置人工心脏手术,共导致7人死亡。”

  报告文学的生命就是真实,而真实地披露会给很多人带来巨大风险。因此,为写作《一个医生的救赎》,朱晓军不得不一次次采访陈晓兰和被不良医院诈骗及坑害的患者,还阅读了数百万字的材料和证据。为真实再现陈晓兰这一人物,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他三易文稿,每一次都要请陈晓兰和了解事实真相的人校阅,刊正失误。“这部书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完成,主要得益于陈晓兰的惊人记忆,许多历史事实,她都能详细、细致、准确地复述。”

  朱晓军说,创作过程困难重重,尤其是涉及取证等诸多事宜,好在是陈晓兰的精神在激励着他,他不能不记录下去。“我成了‘战地记者’,要记录下这位为千千万万病人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记录下她的愤懑与畅快、欢愉与悲歌,记录下她内心深处痛苦与忧伤、尴尬与无奈、孤独与苍凉。我只有紧随其后,才能确保记录的准确,不掺兑失实的杂质。”

  -主题 上医院不提心吊胆

  朱晓军说,他常常在想,为什么医疗行业会出现这么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是什么导致医德滑坡和医患关系的空前紧张?“我发现并非医生不好,也并非医改的目的和方针不好,而是法律和制度存在缝隙,法律和监管乏力,医院潜规则倒行逆施,所有这些导致了骇人听闻事件的发生。”

  在朱晓军看来,医疗腐败不是医生的问题,是院长的问题,也是制度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医疗制度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医生,有什么样的院长就会把医生胁迫到什么道路。医院的问题是院长的问题,院长的问题是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问题。在问题医院,规则是挂着的羊头,潜规则是卖着的狗肉。院长则是潜规则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坏的医院必然有一个坏的院长,这是我和陈晓兰达成的基本共识。”

  朱晓军说,他写这本书并没有奢望医疗腐败就此减弱,“我只希望相关人员能在《一个医生的救赎》中发现过去的漏洞,希望人大和司法部门能健全医疗的相关法律制度,希望医生能够把病人当亲人,希望不仅‘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进医院不再提心吊胆,不会上当受骗。”

  朱晓军透露,因为频频揭露医疗腐败,陈晓兰被迫离开了医疗岗位。让朱晓军和陈晓兰值得欣慰的是,近三年里,陈晓兰的战场由医疗器械打假转到了医疗欺诈,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陈晓兰仍在进行医疗打假,帮助医疗受害者起诉医院,而朱晓军也会把她的故事记录下去。

  本报记者 卜昌伟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