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声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胡适的声音
2009年05月27日 15:45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胡适的声音

  (朵渔专栏之史间道)

  陈丹青先生有一篇妙文,谈鲁迅之相貌:“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国’,又其实非常的摩登……”陈先生是画家,述人相貌可谓入骨。我有一册鲁迅先生的影集,时常翻阅,如睹其人。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听听鲁迅的声音,我想那声音应该沙哑而尖利,有一种绍兴官腔中少有的硬。凭空瞎猜,毕竟没有真听到过。

  最近却意外听到了胡适先生的声音。1958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39周年,胡适在台北“中国文艺协会”作了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做这篇演讲时,胡适已经66岁,刚从大病中恢复过来,但激情依旧,略带徽州口音的官话,中音中有昂扬、铿锵的调子,尤其讲到激动处,嗓音会一下子加大。“我们要做自由的文学”,每讲到“自由”二字,声音总是拖得长长的,先抑后扬,抑扬顿挫,仿佛唯有这样,才能将“自由”二字的真意讲透。

  在这篇演讲里,胡适讲到,要反对一切文艺政策。同时他还讲到,自己并没有参加五四运动,但广泛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他命名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Chinese Renaissance)。五四运动爆发前夜,胡适正陪杜威在上海访问,住在蒋梦麟家里。第二天一早,突然有几个上海记者前来敲门,胡适才知道北京出事了。

  1917年,26岁的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到北大做教授。这一年,陈独秀刚满38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在启幕。胡适有一句玩笑话,说北大是因三个兔子出名的,一个老兔子是蔡元培(蔡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一个中兔子是陈独秀(陈生于清光绪五年己卯),一个小兔子即胡适自己(胡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三人皆属兔。唐德刚形容胡适初到北大之得意状:“老博士一肚皮学问,满头脑真知灼见,再加上个能说会讲的嘴巴……可以想见,在北京大学红楼之内,聚天下英才而讲演之,三山五岳,古今中外……闭起眼睛吹起来,吹得讲台之上,天花乱坠,讲台之下,欢笑四起,掌声如雷;胡博士好不乐煞人也么哥!”

  当时的知识界到底是一种什么景况?胡适回来后发现,哲学方面的中文书籍根本找不到,感到异常悲愤:“(过去七年来)不但高等学问的书一部都没有,就是要找一部轮船上火车上消遣的书,也找不出!我看了这个怪现状,真可以放声大哭!”回国之后,胡适便成为了“新青年”圈子里的成员。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两年之内增订四版;1921年,《胡适文存》初版发行,八年之内印行了十二版,四万七千部,1930年又重排第十三版。胡适很快就成了知识界的中心。章士钊把“的底他它吗呢吧咧之文变”归罪胡适,其实不知道这实在是时势造英雄,“形势比人强”。在《新青年》群体里,胡适也许没有陈独秀、钱玄同那么激烈,没有周氏兄弟那般深沉,但他更为开阔,清醒。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护法的蔡元培说:“道德之精神在于思想自由。”胡适认为,“宽容”才是自由主义的第一要义。在那个激烈的年代里,“宽容”无疑是一种更为稀缺的精神资源。

  胡适号称“青年领袖”,绝非浪得虚名,他有这个资格。唐德刚评价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做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举一件小事:他的北京米粮库胡同四号宅,常有学生出入。某次,有学生要来拜访胡适,电话中约定上午七时,学生误听为下午。第二天,学生前往拜访,被告知胡先生不在家。正欲离去,胡适急匆匆赶来,迎至家中。胡问:“上午在候,何以不来?”学生说:“误听以为下午。”胡笑道:“我也怀疑你误听,故特地赶回来。”如此姿态和雅量,如今做教授的,还有谁能做得到吗?

  鲁迅与胡适相差十岁,可惜天不假年,鲁迅在1936年就去世了。胡适活到了60年代,也不能算高寿,但毕竟留下了他那充满激情与宽宏的声音。听胡先生讲话,感觉真是既不落伍也不浮躁,但开风气又表率群伦,这样的风范与规模,在当代实在难寻了。

  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一次演讲中去世。那天下午,胡适在台北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他在酒会上说:“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讲这些话时,他显得有些激动。又说了几句,声音很大,突然把话煞住:“好了,好了,今天我就说到这里,大家再喝点酒,再吃点点心吧,谢谢大家。”这时正是黄昏时分,人们开始散去。胡适站起来送客,一转身,忽然面色苍白,身子晃了一晃,倒了下去……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