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历险记:因战火而逃难(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居延汉简”历险记:因战火而逃难(图)
2009年06月24日 13: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抗日战争前夕,有人在甘肃额济纳河发现了近万根木简,那里古名居延海,所以也称 “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历险记

  王淼

  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河南汲郡有个不知名的盗墓贼,悄悄钻进了战国魏襄王(公元前318~295年)之墓。墓穴里阴森恐怖,一片漆黑,一群群受惊的蝙蝠扑向墓外。突然,他脚下一滑,手中的提灯跌落在地,顿时熄灭。这个盗墓贼禁不住毛骨悚然,跌倒在地。黑暗中,他顺手摸到许多竹片,就抓了一把点燃起来。亮光中,他发现竹片上有字迹,长期的盗墓生涯使他感到这竹片决非等闲之物,便急忙扑灭火焰,赶到官府,击鼓报案。

  汲郡古墓发现十几万支竹简的事迅速传到洛阳。晋武帝下诏将竹简发掘出来,运往京师,并下旨当时著名学者苟勖、和峤、束晰、杜预、卫恒等进行整理和考证。20年过去了,这几个学者整理出75篇共16部典籍,后人称为“汲冢汉简”。它和西汉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及殷墟甲骨文同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瑰宝。其中竹简《穆天子传》记述了周穆王西征昆仑,会见西王母的动人故事。

  抗日战争前夕,有人在甘肃额济纳河发现了近万根木简,其文字潇洒、书法讲究、风韵飘逸。那里古名居延海,所以也称“居延汉简”,它同晋朝出土的“汲冢汉简”一样是举世瞩目的珍宝,后存放在北京大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进占北大校园,将许多古书、碑帖拓片一焚了之,“居延汉简”也面临灭顶之灾,很多学者忧心如焚。

  一天深夜,助教沈仲章约了语言学副研究员周殿福及一个工友,来到一间房前,他们撬开窗子,悄悄爬进室内,递出几捆东西。午夜的北平街头,巡逻的日本兵来回游荡。沈仲章三人边探路边行进,东绕西拐,躲躲藏藏。好不容易把东西运到工友家。

  几天后,一辆日本轿车把日本特工处的三村大佐送到北大,这家伙指名要看“居延汉简”。谁知房门开后,室内空空如也。三村暴跳如雷,下令全城搜查。沈仲章闻讯后连夜扮成难民逃往天津。正待找店住下时,一个日本兵用刺刀把他的草帽挑落,嘴里不停地叽里咕噜。沈助教心里一惊,草帽里藏着“居延汉简”的清理清单。他竭力镇静下来,假装听不懂日本话的憨厚模样,混过检查,住进了意大利租界。他想把这批国宝运至上海。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沈仲章去沪的念头落空。正当他束手无策之际,蓦然想到了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森玉,便设法与他取得了联系。此时,徐森玉虽已南迁,但爱国激情促使他冒险来津。经仔细磋商后,徐要沈单人秘密将木简由北平运往天津,再转运香港,由他另外安排人接货。沈欣然受命。

  “居延汉简”的失落,早已引起日方注意。交通要道上的检查极为严密,运走国宝谈何容易!经反复筹划之后,沈仲章佯装逃难,将国宝交给中立国瑞士的伯利洋行代办托运,“居延汉简”终于顺利到达天津。

  木简到津后,一晃半年,无法启运香港。1937年12月底,日本特工人员注意到了沈仲章。一天,乘他不在之际,与日本特工狼狈为奸的意大利警察,到旅店查询沈仲章。此后,他三天两头在租界内调换住处,苦捱时光。然而,最使他放心不下的还是寄存在伯利洋行的两箱国宝。沈仲章心急如焚,只得冒险买票,以图迅速离津去港。

  眼看开船日期逼近,沈仲章还是没有想出上船的好办法。他只好事前买通检查员和搬运工,终于躲过了日本兵的检查,将国宝运上轮船。趁轮船在青岛装货之机,沈仲章上岸向港发电。不料,11条日舰向青岛港开来,船长唯恐有变,急令轮船迅速起锚离去。沈仲章站在岸上望着远去的轮船,不禁痛哭失声……岸上的几位漏乘旅客,相互磋商,决定和轮船公司交涉。几经周折后,沈仲章才和他们一道乘坐另一条船到达上海。

  “居延汉简”到达香港后,由蒋梦麟先生存放到香港大学图书馆。沈仲章在港期间,废寝忘食地将木简拍照、剪贴、编号、排列、编写索引。蒋先生非常钦佩这位年轻人的赤子之心。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眼看香港也将沦陷,“居延汉简”只得第二次逃难。经很多学者商量后,由胡适之先生设法运到美国华盛顿。时至今日,这批中华瑰宝仍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出版了《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使人得以重见“居延汉简”大部分图片。1973年,甘肃东部又发现了“甘谷汉简”。我国甘肃、新疆为古代屯兵之域,地下埋藏着很多中华文化瑰宝,发掘这些人类知识的宝藏,无疑将会为研究中国古代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