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来了:除《撒旦诗篇》外作品将在大陆出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拉什迪来了:除《撒旦诗篇》外作品将在大陆出版
2009年08月19日 15:19 来源: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拉什迪来了

  出生在东方印度的穆斯林家庭,却在英国接受西式教育,这种双语、双文化的成长环境,使得拉什迪在文化上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夹缝”的地位,但这也使得他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能站在西方的角度来审阅东方印度。

  没有《撒旦诗篇》

  拉什迪来了。

  “以《羞耻》打头,除《撒旦诗篇》外,他的所有作品将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策划该书的北京凤凰联动老总张小波对记者说。

  这并不是拉什迪的书首次在中国大陆亮相。1992年,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曾出版《哈伦和故事海》,那是拉什迪在逃亡途中为自己儿子写的童话故事。1999年的时候,林贤志主编的《流亡者文丛》(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收录了《午夜的孩子》部分章节。200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曾准备出版《午夜的孩子》中文版,请翻译家刘凯芳担任翻译,遗憾的是,因为受到《撒旦诗篇》的影响,该书最终未能在大陆出版。只是在2001年《世界文学》第5期上发表了两章。

  张小波是在华东师大读书的时候知道拉什迪的。那时候他还是一个诗人,他从写作的朋友那里听说了拉什迪。很多年以后,当他看了繁体字版的《午夜的孩子》后,大为震惊:“这么好的小说家,中国人却看不到他的作品!”

  从2007年开始,张小波通过拉什迪的出版代理,和拉什迪的文学经纪人安德鲁联系上了,经过他的穿针引线,最终买下拉什迪的系列作品出版权。为了尽快出版拉什迪作品,凤凰联动买下了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拉什迪中文译本。

  目前,第一本出版的《羞耻》已经上市,他的其他著作也将在一年时间内陆续出版。充满争议的《撒旦诗篇》则不在中国的出版名单上。作为第一部拉什迪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长篇小说,《羞耻》围绕“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导致社会的羞耻以及无耻的根源”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艺术、语言、政治及宗教,描写一个现代国家的创建及其失败的过程。它是政治小说,更是现代寓言,令人感到可笑的同时也感到恐怖。

  “拉什迪的成功并不简单地在于他使用了英语这种主流文化语言进行写作,重要的是他特殊的语言风格。印度就像美国、爱尔兰、加勒比海地区和澳大利亚一样,创造了自己的英语。但他比任何其他印度作家都更善于运用印度英语的结构和词汇使自己作品的笔墨生动、丰厚和独具特色,因而他的小说也不同于‘印度-英国’小说的任何一派。它既在摆脱印度人写印度的模式,也在摆脱英国人写印度的模式。”张小波说,“作为后殖民作家,拉什迪既要摆脱西方模式的影响,但又并非全然认同本民族文化。摆脱自身边缘化的趋势,唯一的选择就是用西方的语言和(出自西方的)解构策略来削弱西方的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

  死亡之书

  和张小波一样,拉什迪根本不在意《撒旦诗篇》能否在中国出版发行,他和经纪人在谈版权的时候,没有提这个要求。拉什迪在意的是他的儿子、他的爱情,他在意的是阳光下的日常生活,没有危险没有恐惧,不用终日躲在阴暗里。

  拉什迪用十年时间走出死亡的恐惧。《撒旦诗篇》1988年9月出版后,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巨大的抗议,1989年2月14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因为对《撒旦诗篇》不满而下发死刑令。拉什迪成为了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的日常生活由公开转为地下,在英国政府的保护下,被迫开始9年的逃亡生涯。

  为了摆脱麻烦,1990年,拉什迪发表文章公开宣布自己一直都是伊斯兰教徒,为《撒旦诗篇》造成的麻烦道歉:“我认识到世界各地穆斯林因我的小说出版而忧伤。我对该书出版后给伊朗伊斯兰教忠实信徒造成的痛苦而深感遗憾。”

  但他的这纸道歉根本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与他有关的恐怖事件一个接一个的发生了。这些恐怖事件让拉什迪的保护级别提高,英国政府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警方专门为他成立贴身保护小组,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在不能公开露面的日子里,拉什迪带着妻儿离开了自己的住处,在英国政府和他的同情者提供的不同住处到处流浪。他成为了一个躲在黑暗里的人。9年时间里,他更换了56个住处,平均2个月换一个住处。

  直到1998年,伊朗改革派政府哈塔米总统宣布,伊朗政府不会执行霍梅尼对拉什迪下发的死刑令,“不采取任何行动威胁拉什迪和任何与其作品有关的人士,同时也不鼓励和协助任何人去这样做”。拉什迪的逃亡生涯终于才结束。

  不停的离开

  今天的拉什迪住在纽约,过上了正常生活的他,身后不再跟着保镖,可以光天化日、大摇大摆地在酒吧、咖啡厅、夜总会出没,与朋友聊天,与美女搭讪,他的名字不再直接等于“死刑判决书”。

  1947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成为独立国家的那一年,拉什迪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祖父和父母亲的文学、历史修养,滋养着他长大。童年的拉什迪肤色白皙,长得就像个西方童话中的洋娃娃,在印度本土,他是众多有色人种玩伴的嘲弄对象。14岁时,拉什迪被送到英国的格拉比学校读书,开始接触纯正的英国文化。1965年开始,拉什迪在剑桥大学学习历史和表演艺术,同时参加了戏剧社的演出。

  1968年,21岁的萨尔曼·拉什迪获得了历史学硕士学位,回到父母身边,在巴基斯坦一家电视台工作。因为他导演的话剧《不安分的日子》中使用了禁忌的词语而遭禁演。受了打击的拉什迪,随后返回英国,和英国女友克拉丽莎·卢亚德结婚,从此就在英国定居了下来。

  最早拉什迪主要靠撰写广告脚本谋生,一直想成为一个作家的他,坚持着小说创作。1975年,28岁的拉什迪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格林姆斯》,讲述了一个长生不老的印地安人的故事。1981年,拉什迪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午夜的孩子》出版,讲述一个老人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一生的故事,这本以印度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获得了当年的布克奖和英国艺术委员会文学奖和美国英语国家联合会文学奖;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使他和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格拉斯并驾齐驱,成为国际知名的大作家。

  出生在东方印度的穆斯林家庭,却在英国接受西式教育,这种双语、双文化的成长环境,使得拉什迪在文化上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夹缝”的地位,但这也使得他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能站在西方的角度来审阅东方印度。

  1983年,拉什迪出版了《羞耻》,写一个巴基斯坦家庭的百年故事,比喻巴基斯坦一个世纪的历史;1988年拉什迪出版了惹麻烦的《撒旦诗篇》,也是在这一年,拉什迪与美国作家玛丽安娜·威金斯结婚,开始第二段婚姻。

  因为不能忍受颠簸流离的逃亡生活,1993年,威金斯与拉什迪离婚,还公开指责他是一个“自我迷恋的懦夫”。很快,拉什迪又与同情他的女友、伦敦作家、出版人伊丽莎白·韦斯特结婚,可是这段婚姻维持了5年左右,再次宣布解体。毕竟,在死亡的阴影中度日如年,隔几天换个住处,没有哪个妻子能过这样的家庭生活。

  2000年以后,拉什迪爱上了女模特帕德玛·拉克希米,“她来自印度南部,我是印度北部,我们陷入爱河,感觉有点像是回家”。拉什迪为她移居美国纽约。在美国,拉什迪当上了国际笔会美洲中心主席,开始旅行、公开演讲,拥有了日常生活,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他与帕德玛·拉克希米的分分合合,也成为娱乐小报的报道内容。

  可是,当《佛罗伦萨妖女》写到一半时,第四任妻子帕德玛·拉克希米向他提出分手,“那就像一颗原子弹掉在起居室里”,情感上的打击使得拉什迪的小说创作遇到障碍,很久以后才接受她的离开。《佛罗伦萨妖女》入选去年的布克,最后却没有获奖。 

  撰稿·乌力斯

【编辑:张中江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