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欲保持寒士家风 不赞同家人兴建藏书楼——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曾国藩欲保持寒士家风 不赞同家人兴建藏书楼
2009年08月28日 08:5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二十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去过富厚堂了。富厚堂位于衡山余脉高楣山旁,清亮的涓水从它的身边流过,成一字形的主体建筑横卧在偏僻的湘中农田间,尽管只是两三层高的砖木结构,朴素得没有任何雕梁画栋,但布局讲究,庄重大方,加之仪门上方的“毅勇侯第”金字竖匾,于是便有一股威严宏阔的气象,显示出不同凡俗的器宇。人们习惯地将“富厚堂”称为“曾国藩故居”。

  其实,同治五年由其弟督造的这座楼房,曾国藩本人连面都没见过,甚至对它的兴建,他也不赞同。曾氏一向以俭朴持身治家,虽然贵为一等侯,官拜大学士两江总督,却一再告诫家人要保持寒士家风。得知建富厚堂花去7000串钱,他“深为骇叹”,曾自称“何颜见人”!7000串钱折合银子不到6000两,不及他年底养廉费的一半,可他竟然如此不安,可见俭朴确为他的本性。而今正门上的“富厚堂”三个字是照他的日记摹写的,由此看来,他未给楼房正式题过字。这亦说明:在他的心里,始终没有接受这座让他的乡人引以为荣的侯府。

  然而,曾国藩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富厚堂的。他存在于富厚堂的里里外外,存在于它的每一间房子、每一个角落,乃至于庭院里的每一丛花草、每一片竹叶。这里,的确是曾国藩的故居,是他永久的栖息之所,因为这里安顿的是他的灵魂。

  他的灵魂,没有伴随着躯体,而是伴随着他晚年亲自检点过的毕生所写的奏章、书信、诗文和日记,伴随着他终生喜爱的书籍,在同治十一年那个草长莺飞的暮春,由南京启程,由轻舟托载,从长江进入洞庭湖,从洞庭湖进入湘江,从湘江进入涓水,然后稳稳当当地进了富厚堂。从那一刻起,曾氏灵魂便安息在富厚堂里,日日夜夜陪伴着他的子孙后人。

  他的家人深知这一点,将这批文档和书籍视为镇宅之宝,专门修建了正宅北端的藏书楼。藏书楼高三层,翘檐凌空,颇有几分巍峨之姿。又礼聘专人管理,世代典守。曾氏后人见之如见祖宗,恭敬有加。后来,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曾家的文档和书籍不断增加,于是又在富厚堂院落的南端,兴造了一座新的藏书楼。据其曾孙宝荪回忆:北端藏书楼名曰“公记”、“朴记”。公记楼收藏的是曾国藩的文档和书籍。朴记楼收藏的是其长子曾纪泽的文档和书籍,其中还有纪泽从国外带回的英文、法文书,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等。南端新的藏书楼名曰“芳记”,收藏的是其次子曾纪鸿夫妇喜读的天文历算、星卜医相、小说等图书。曾宝荪说,这两大藏书楼“乃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在这个寓居海外的著名教育家晚年的回忆中,她童年时期最大的乐趣,便是躲在两个藏书楼里读书。

  每次来到富厚堂,我都会在藏书楼畔肃立良久,对它充满着无限景仰之情,心里想:曾氏家族人才辈出,连续五代都有杰出人物,是历史上少有的五世不斩的官宦之家;而其长盛的奥妙,或许就在这两座藏书楼里。黄庭坚说得好:“万卷藏书宜子弟”。年年月月,这两座藏书楼里所散发出的书香,汇聚一股气场,形成一个氛围,好比杏花村、茅台镇上空数百年积累的酒菌层使得该地酿出的酒特别好一样,曾氏子孙在书香的气场与氛围中长大,也自然就非同寻常。

  但后来,这些藏书连同曾氏父子的文档,在富厚堂里都看不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富厚堂变为公产。房屋和各种器具都是有用的,藏书楼的物件却没有人要。富厚堂的新主人打算烧掉省事。此事被省里知道了,发下话来:将文档和书籍运到长沙。不久,这批文书被运到省图书馆。那个年代,从富厚堂里出来的东西理所当然地受到冷遇:书籍被闲置,曾氏的文档则被锁进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子里,从此以后无人过问。“文革”期间破四旧,这批文档因被遗忘而侥幸没有被烧。到了80年代,国家走入正途,抢救近世史料成为学界要务,有年长的学人记起这桩旧案,人们这才发现,这批档案的文字数量竟然是当年刻本《曾文正公全集》的三倍,便决定予以整理出版,于是乎,才有了15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

  每次肃立在藏书楼畔,我心里总不免有一点遗憾:若当年这里的书籍和文档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多好!然而今年夏天,当我随同看娄底的全国各地作家,再次来到富厚堂时,面对着往来如织的参观者、即将大兴土木的荷叶山水以及文正书店里陈列的众多曾氏研究专著,心里忽然有一番新认识:以曾氏的身份,富厚堂藏书楼中的藏件能躲过两次劫难,已经是奇迹了。它们走出富厚堂,进入公众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应该更大。尤其是那批百年老档居然还能得以全部整理出版,轰动海内外(美国报纸称之为“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国发射一枚新的导弹或卫星相比拟”),从而引发了一场方兴未艾的曾氏研究热潮,更是难逢难遇的文化幸事。如今的局面,岂不比藏于私宅秘不示人好过千倍万倍!富厚堂的藏书楼应无遗憾。

  □唐浩明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所著长篇小说《曾国藩》获茅盾文学奖)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