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汾阳地秧歌:演员造型独特 舞蹈形式套路丰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初识汾阳地秧歌:演员造型独特 舞蹈形式套路丰富
2009年09月08日 10: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汾阳9月8日电 题:初识吕梁古老文化名片——汾阳地秧歌

  记者 张恩

  秋日时节,在首届汾州核桃文化节上,记者有机会感受一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汾阳地秧歌。

  据此间文化部门人士介绍,汾阳地秧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舞蹈,汾阳地秧歌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

  在汾州核桃文化节组委会的热情安排下,记者一天当中接连两次欣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以往外乡人认识山西汾阳,多从滋味悠长的汾酒中去品尝其醇厚,或从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的汾州核桃中体味着其香脆。其实,风调别致的“汾阳地秧歌”更使人百看不厌。

  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据统计,山西地方剧种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素有“民歌的海洋”、“中国戏曲的摇篮”的美称。汾阳是山西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当地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在山西现有的三十多种秧歌中,汾阳地秧歌有着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演员角色造型鲜明,表演套路非常丰富、舞蹈动作花样纷呈。

  汾阳地秧歌有“武场秧歌”、“文场秧歌”之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武场地秧歌,是一种以舞蹈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是汾阳当地群众春节农闲娱乐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

  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汾阳市宣传部门有人士称,此秧歌吸收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精华,百年来在汾阳及周边地区乡村传承不息,是汾阳人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

  此秧歌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曲调各具特点。有的以曲调优美 、秀丽 ,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有的则以节奏紧凑、音调简洁,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著称。有的又因曲调较快、活泼,风格清新 、开朗 ,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年年岁岁,汾阳地秧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着天南海北的各路观众,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为更多人们所喜爱。

  据介绍,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表演套路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汾阳地秧歌,也称“捣秧歌”。演员在平地上边打边舞,叫做“掏场子”,走街串户,贺喜拜年,叫做“排街”。排街时,歌手即兴演唱的四六句子,叫“过街板”。过街板讽人劝世,诙谐有趣。

  与其它民间舞蹈相比,汾阳地秧歌表演难度大,有许多翻身、踢腿、旋子、下叉的武术动作,需要有扎实的功底。

  据当地新闻办负责人介绍,汾阳地秧歌的传承为社会性松散型,多数人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的传承季节多在冬季农闲季节,学艺之人可同时拜多人为师,也可旁观无师自通。

  汾阳乃三晋文化名乡,尚武习文是当地人世辈流传的遗风。时下,在传承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汾阳地秧歌推陈出新,弘扬其精华,正愈来愈显露出其动人风采。(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