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文学强国有多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距文学强国有多远?
2009年10月21日 08:5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年一度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新的进展,输出版权创下新高,达到2417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消散的今天,中国经济迅速反弹并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模式”当仁不让的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模式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经济带动了文化的影响力,我们终于从以往的“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中走出来,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版权输出的良性互动。

  然而,这还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已经从穷国、弱国的阴影中走出来,但离富国、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化领域上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之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出版大国,但还不是出版强国。这次在法兰克福,我们已经展示了出版大国的形象,而要达到成为出版强国的目标,则需要我们做出更多努力。

  和出版的状况类似,以数量论,中国当然也可以称为文学大国,但到底是不是文学强国,恐怕就见仁见智了。同样是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作家王蒙发表了中国是一个文学大国、中国文学处在最好时期的看法,对此我是不能苟同的。历史上,中国的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皆可称为一代之文学,而当今的中国文学成就,有什么可以流传后世的呢?莫非是网络文学?或者手机小说?如果真是如此,恐怕是文学的悲哀了。

  中国从来都是文学大国,但在进入21世纪之后,恐怕这个文学大国的唯一优势就是字多、作品多且推出速度快了,而坚持这一点的理由,则是大家所预想的商业上的成功。然而,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公布的全球出版50强中,不难发现,在现有的出版格局中,世界各国都仍然是以教育类出版为主,这也就说明,出版还是以传播知识文化、提高智力水平为主要目的,目前中国出版界所热衷的技术化、娱乐化倾向,不论在哪一国家,都很难获得成功。

  文学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流水线,每一个成功的模式都不能简单复制。当下的中国,在工科思维的统治之下,使得文学创作也和沿海的加工企业一样———价格低,附加值更低,几无品牌可言。如今,在每年生产的无数长篇小说中,大概已经找不到一部可以说服千分之一中国人的作品了,这种状况被说成是最好时期,到底是糊涂,还是讽刺?

  其实正如王蒙先生所说,以作品数量和写作者数量论,甚至以可以读到的作品论,当下中国文学确实处在一个不错的时候,而如果从市场潜力和文化消费者的意愿出发,我们的文学则面临着更好的契机———从文学大国转变为文学强国的契机。至于我们能否借此机会,创作出影响时代进程、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作品,使中国文化持续获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个课题可能已经不仅仅属于作家了。(李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