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文坛“三分天下” 两种态度唱盛还是唱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当今文坛“三分天下” 两种态度唱盛还是唱衰?
2010年01月07日 12:57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本报“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大型系列策划所关注的问题是2009年中国文学批评家们展开的最为激烈的思想争论,这一争论不仅为文学界、学界所关注,同时也广为期刊媒体所关注。日前,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编辑叶祝弟与我们取得联系,对我们刊载的系列文章表示赞赏,称他们也在密切关注这一问题,并表达了希望和我们联合互动做好这一专题的期望,同时发来了他们编发的有关“2009年中国文坛热点问题述评”的文章。我们策划“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 的初衷亦是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文学,并引发更具启发意义的思考。我们欢迎所有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们的参与。下面,我们选编《探索与争鸣》杂志发来的文章,以飨读者。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中国迎来现代文学诞生90周年、当代文学诞生60周年。五四运动与新中国的建立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起着决定性影响,关乎着中国大陆文学也牵连着世界华语文学的发展。在这个特殊时刻,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政治信仰的学者共同检视中国文学的来路和去路,形成“小团圆”现象。今天,网络文学、大众文学与纯文学三分天下的中国文坛新格局已经形成。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的未来,新的文学经典也有可能在网络中诞生。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学教育回归“艺术”,将对文化产业的振兴和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话题都值得关注。

  三分天下当今文坛新格局

  在2009年6月“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王晓明提出,“今天的中国文学到底是什么?它在哪儿?”王晓明的忧虑不无道理。近年来,一方面是文学期刊越来越萎缩,批评家集体陷入失败主义情绪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是当代文学写作者与文学出版一直在增加,许多批评家的焦虑其实来自对文学固有的本质化的理解和当下文坛格局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失落。

  白烨认为,当代文坛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过去以作协、文联系统及其举办的各类期刊为阵地的纯文学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同时出现了 “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纯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三分天下的局面,文学批评也有趋势,以职业批评家、高等学校为阵营的学院批评,以媒体业及媒体文章为主角的媒体批评,以网络作者尤其是博客文章为主干的网络批评共存共建,构成文学与文化批评的基本态势。当今文坛,三分天下已然是事实,其中以网络文学为中坚的新媒体文学最强。网络文学生产效率惊人。

  文坛三分,并不意味着文坛从此走向分裂,实际上三个板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一方面,“青春文学”与网络文学有着天然联系,而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主动上网,接受全新的挑战。

  两种态度唱盛还是唱衰

  2009年是中国新文学诞生90周年、当代文学诞生60周年,文坛、学界及高校以会议、出书和著文的方式予以纪念和回应。一样回顾,两种态度,意味颇为深长。

  由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和《历史研究》杂志主办的“五四的精神遗产”座谈会及北京大学举办的“‘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引人注目。赶在这个节点上出版了三部有关五四运动的专著,一是陈平原、夏晓虹主编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一是杨念群著的《“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一是叶曙明著的 《重返五四现场》。而《光明日报》、《文艺争鸣》等重要媒体开辟了专栏,集中刊发国内重要学者的文章。杨义的《“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陈平原的《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程光炜的《重访80年代的“五四”》等文章,在学理上、思想上都可谓有深度、有高度。大致而言,将五四运动学术化、去政治化,是这些文章的总体倾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汇聚了百余部当代文学名著的《共和国作家文库》,是文学界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最大的献礼工程。文库囊括了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近百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展现了新中国60年风雨历程和现实画卷。《六十年与六十部:共和国文学档案1949——2009》则试图用文学的形式打造另类文学史。早在2008年,李运抟已出版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六十年》。2009年,吴秀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文学六十年》、张志忠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60年》相继出版,另由《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原班人马(陈思和、王光东等)编写、将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也令人期待。《文艺争鸣》杂志开设专栏,推出当代文学的小通史,陈晓明的《壮怀激烈: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孟繁华的《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程光炜的《当代文学60年通说》从个人的角度对当代文学60年做了梳理。

  “中国文学处于最好的时期! ”王蒙的观点甫一抛出,舆论一片哗然。无独有偶,陈晓明也提出了“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观点。

  在王蒙和陈晓明之前,顾彬的“当代中国文学垃圾论”声犹在耳,一边是“唱衰党”,一边是“唱盛党”,当代文学到底是“垃圾”还是“黄金”?围绕着当代文学的评价,中国文学批评家展开了2009年最激烈的争论。

  对当代文学60年成绩做积极评价的学者如吴义勤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真的没有经典、没有大师?还是种种偏见蒙蔽了我们的双眼,使我们不能发现和认识经典与大师?这是今天中国当代文学不能回避的问题”,陈晓明认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要在差异性的维度上,给出不同于西方现代普遍美学的中国美学的异质性价值。

  与此同时,林贤治、张柠、王彬彬、肖鹰等学者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林贤治认为“中国文学处于前所未有的 ‘低度’”、李伯勇、孙郁、江晓原、肖鹰等的文章则揭示了当代文学60年评价的焦虑及误区是在从国家的角度评价当代文学60年,而不是文学本身,从“差异性”角度去肯定中国当代文学,“是取消价值判断最省事的一招”。

  GDP增加了,国家强大了,当代文学未必就必须“强大”起来。改变评价规则,从国家立场、民族主义等角度去评价文学,其实又是一种变相的“中国文学特殊论”。这种文学保守主义的苗头,我们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但是,忽视当下文学生产机制、创作环境、文坛格局诸方面的新变,漠视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的崛起,看不到当下文学的巨大活力及发展可能性,也是一种盲见。

  金庸加入作协

  2009年6月金庸加入中国作家协会,9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媒体一时间热议纷纷。而同在6月份,郑渊洁在自己的博客宣布退出北京作协。金庸的“进”与郑渊洁的“出”都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进出之间,一方面说明中国政治环境更为轻松,社会走向宽容、进步、多元;另一方面,它或许更是一个标志:文章不再仅仅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担任意识形态教育重任的同时,它还是文化消费产品,应纳入商品经济生产消费渠道,服务于消费者文化消费需要。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作协最终将文化标志人物纳入体制,构成2009中国文学标志性事件,预示着未来中国文学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能和方向。

  中国文学教育改革文学创意写作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格非进入清华大学,王安忆进入复旦大学,王蒙和张炜去了中国海洋大学,阎连科去了中国人民大学……,作家进高校,意欲何为?

  2009年11月,经教育部审批,作为首批试点,复旦大学中文系将正式招收创意写作 (文学写作)方向的艺术专业硕士(MFA),首次试点文学写作的硕士学位教育。复旦大学走培养作家的道路,打破“高校不培养作家”惯例,也挑战“作家不可培养”观念。陈思和认为,“……要保持长久的文学繁荣,保证一代、一批作家的出现,而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通过系统教育给予作家底蕴和底气”。

  2009年4月,葛红兵牵头在上海大学成立中国第一个 “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创建中国的文学创意写作学科事项也提上议事日程。文学与创意写作学科不仅仅培养专业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为图书出版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报刊业、新媒体业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文学创作者和创造性文案的撰写者。从我国当前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文学与创意写作不仅能够提供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且能够为汉语言文学教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新世纪我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之间建立一种现实而有效的连接机制,为我国文化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的开发提供后备力量。

  纵观2009年,既有《小团圆》的发现与出版,也有《废都》的再版,这些不代表2009年创作实绩,却显示了2009年中国文学大环境的新气象。 2009年创作作品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苏童的《河岸》、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等中短篇,未来他们中的哪些作品会被历史记住,成为2009尘埃落定之后的亮丽风景呢?

  □葛红兵(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道军(上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巢湖学院副教授)

  (原载《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期,刊发时有删节)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