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公主”琵琶幽怨多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和亲公主”琵琶幽怨多
2010年01月11日 11:13 来源:成都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某日乘公交车,车载电视播放着MTV,女歌手装扮成出塞的昭君,激情高歌“小女子担当起和平大业”。回家上网搜索,找不到这首歌,但以昭君故事为主题的歌曲倒不少,类似的歌词还有“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你爱随家国所爱痴心不改”等等。看得人发晕。

  关于王昭君,《汉书》只记载汉元帝将“待诏掖庭(宫女入宫尚未见皇帝者)王樯”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加进不少故事情节:昭君入宫几年见不到皇帝,“积悲怨”,适逢皇帝将赐五位宫女给呼韩邪,遂主动请行。临行前元帝召见五女,昭君精心妆饰,仪态万方地出现在元帝君臣面前,逼人的美丽“光明汉宫”。元帝大惊大悔,但不能失信于匈奴,只好送走了她。按今人语汇,昭君算得一个敢“拿青春赌明天”的无奈而勇敢的女子,“辞行”一幕演出了有别于所有后宫怨女的精彩。呼韩邪死后,继任者(呼韩邪匈奴妻所生子)要娶她为妻,昭君请求归汉,成帝令她“从胡俗”。先后嫁父子单于,在汉人难以接受,在匈奴不仅正常而且是给昭君的莫大恩宠,客观上也稳定了汉匈关系。所以宋代王安石《明妃曲》说:“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自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刘敬建议与匈奴“和亲”以来,历代出塞的假公主远比真公主多得多。吕后舍不得亲生女出塞,刘邦送给匈奴的就是冒牌公主;王昭君与皇室全无血缘关系。折中的方法是选一个宗室女(皇帝的侄女、侄孙女辈)赐公主封号送往塞外。如汉武帝通西域,结好乌孙国(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一带),封犯罪自杀的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王昆莫。细君到乌孙,语言不通,饮食不惯,昆莫老到足以做祖父,日夜悲愁,作楚歌说“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伤感的《乌孙公主歌》一直流传到今天。更尴尬的事接踵而至:昆莫想传位给孙子岑陬,要细君改嫁岑陬。在汉家礼仪教化下长大的公主怎能接受?上书汉武帝,武帝下诏:按乌孙习俗办,我要和乌孙联手打匈奴。意思很清楚:送出的礼物怎可收回?这不影响两国关系吗?

  委屈的细君只好再嫁岑陬,不久病死。武帝又将吴楚七国叛乱中兵败自杀的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封为公主送给岑陬为妻。解忧公主先后做了岑陬、岑陬堂弟翁归靡、岑陬胡妻之子泥靡三位乌孙王的妻子,以一身维系汉室与乌孙的联盟,在乌孙生活五十多年。幸好解忧性格远比细君刚强,身边又有一位极有政治外交才干的侍女冯嫽(史称“冯夫人”),虽几度经历政局剧变,终能自保,年近七十时回到长安,两年后病逝。

  “和亲”是从汉代开始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客观上曾起过节制战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作用。但“和亲”事件中的“公主”们,命运是无法自主的,“公主琵琶幽怨多”较符合她们的真实情状,今人若将她们当做民族团结的使者,贴上“为江山”、“保黎民”甚至“爱国主义”的标签,是否牵强了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