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城传说: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苦海幽州?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建城传说: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苦海幽州?
2010年02月03日 10: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演讲者刘铁梁:

  现任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出版《中外民俗学词典》、《中国各民族神话》等多部著作。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与实践,获教育部2001年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的传说跟这个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有一类传说特别有代表性,我认为可以称它们为"北京建城的传说"。而且这些故事有个特点,就是它们前后衔接,可以说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长篇叙事或者就可以称之为"北京城市的史诗"。

  这一系列的建城传说,在元代就有了雏形。元代有关于一位协助忽必烈建北京城的一个名人——刘秉忠。根据文献,在元代的时候,就有了所谓"刘秉忠建八臂哪吒城"的这样的传说。但是这样的传说,后来在明代以后,把刘秉忠这个人就换成了刘伯温,就说"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

  建北京城的三个著名传说

  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沈万三跺脚挖银

  "刘伯温造八臂哪吒城"的故事,也就是我们大家来重温一下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我这里列的这几条:

  永乐皇帝朱棣决定建造北京城,他命工部人员来执行。众官员都非常恐慌,不敢领下这个圣旨,说他们不能够降服苦海幽州底下的孽龙,因为这块地方不像一般的地方,是一片苦海幽州,有孽龙作怪。

  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自告奋勇,联手担当起建城之责。这里俩人还有点争风吃醋,最后俩人都领命了。两位军师协议,一个去东边,一个去西边,各想主意。十天以后再背对背绘出建城的图画,这俩人要比一比,看谁的主意先拿出来。

  就在两个人在难定主意,不知道怎么设计北京城市之时,他们分别都遇见了一个穿红袄的小孩,而且还听见有人说一句话,其实就是那个小孩说的话"照着我画。"哦,他们知道了,他就是哪吒,决定按他的身形绘出建城的图画。

  最后一个情节就是十天以后,这二位军士就背对背地画出了同样的一个图画,都是这八臂哪吒城。

  我们只是想说这个故事,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大家看这个图。

  曾看过一幅以北京城为背景的八臂哪吒画。所谓哪吒城主要是指咱们这个城门,城门有多少,就是他有多少个臂膀。我觉得这个传说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一种观念,就是我们北京人并不封闭,我们的城市是朝向四面八方。

  再有一个,就是说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所谓照着哪吒画出的这个城,就是城墙西北角,城墙西北缺的那一角,大家看西北那方向缺了一角。那个地方就是从积水潭到西直门这块,那么被解释成是哪吒那个披肩,在画哪吒的时候,哪吒那时候正好他肩上的披肩被风吹,吹了一下,所以就缺了一角。

  另外就是想象皇城,中间那皇城就是哪吒的内脏,那些大道,还有那些胡同就是大小的肋骨。

  在首都机场原来一号楼里边有一个哪吒的壁画,此壁画搁在首都机场里边那特别合适,是藏在北京的大门,咱们是哪吒城。

  第二个故事就是高亮赶水。

  这个高亮赶水的情节大体是这样的:元朝皇帝住在苦海幽州府,燕王扫北以后,这幽州府没了,就剩下一片苦海了。刘伯温要建北京城,那么就要制服盘踞在这里边的老龙王和老龙母。他们一看朱棣修北京的决心越来越大,刘伯温的主意也越来越坚定,便决定来捣乱,他们化成了一对老夫妇,用两只水篓装起全城的井水,推车带走。

  刘伯温就选山东大汉高亮去追水,并告诉他,在捅破水篓后,赶紧往回跑,不可回头。高亮骑了马,出了西直门,追上了龙王、龙母,捅破了一只水篓,高亮就往回跑,可是他没完全记住刘伯温告诉他的话,回头看了一下,结果被浪头卷走。

  高亮被水卷走的地方,就是高亮桥。现在按谐音叫"高粱桥"。可惜,他捅破的水篓装的不是那个甜水,是咸水。另一只装甜水的水篓被龙王就带到了玉泉山,所以咱们喝水老爱玉泉山的水。咱们城里边的水井不是甜水井。

  这个故事很独特。在全国各地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发现还有赶水的传说。要么是求雨的传说,要么就是排涝的传说。

  高亮赶水以后,水是回来了,但是那龙王它还不老实,后来刘伯温就把这个龙王给捉住了,把它放到井里边,把它困起来,免得它再出来作乱。在北新桥十字路口东北角那儿,过去有一个精忠庙,在精忠庙的庙里头有一口井,这口井在岳王的神像的屁股底下坐着。龙王说:"你什么时候让我出来啊?"刘伯温说:"你要出来也行,什么时候北新桥不叫北新桥了,叫北旧桥了,你就可以出来了。"

  第三个传说是关于什刹海的传说。是关于财富支持修北京的故事。

  眼看北京就要动工了,可是银子还没有凑够。刘伯温听说北京有个活财神名叫沈万三,就命令手下人四处找他。手下人就在鼓楼一带看见一个穷要饭的正跟人抢烧饼,一问正是沈万三。沈万三就受到刘伯温的款待了,可是他不肯承认自己有钱。刘伯温就叫手下人拿板子痛打沈万三,那么沈万三只好带人找银子,边走边挨打,走到后门桥那儿实在受不了啦,忍不住啦,随便就那么一跺脚"就在这儿!"于是就按其所指开始挖地,真挖出了一窖银子。后来又打他,因为一窖银子不够,刘伯温又不断地痛打沈万三,结果他一共跺了十回脚,在这个地方挖了十窖了银子,所以这个地方叫"十窖海",后来念白了,叫"什刹海",其实这都是富贵之水。

  沈万三本来在南京那边就有他的传说。沈万三是一个南方的巨富,他怎么会跑到北京来当了一个穷要饭的呢?在修北京城的时候,明王朱棣从南方调来了大批军士,还有一些商人,富户来北京,没有这些人不带着点钱,北京是修不起来的,但是故事宁愿把它想象成是在北京这个地界直接挖出来的银两。

  这三个主要的故事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北京建城的传说不只这三个,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第一个是关于建城之前是怎样“卜地”的,就是说要通过一种占卜的方法,来选择北京这个建城的地址。或者是被迫改了地址,也就是说原来那个地址不对,才改成了今天这个北京地址。

  关于选址的这个传说里边一个要害,就是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用射箭的方法来选地。这个在咱们河北这一带流传非常普遍。

  我在河北很多地方,都听到过“燕王扫北”的时候,选北京城,说那个箭头先落的地方是他们那儿。比方说河北赵县或者安国,都说这个箭先落到他们这儿,后来才上的北京。哪个说法对啊?不能说谁对谁错。这些民间传说都有流传的理由。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支撑我们的一些精神或者说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很多传说,它不要求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但是它可以充填我们的历史情怀。

  其实,蒙古人早就用射箭来选草场,就是占草场的一个风俗。我们就会把蒙古人这样的一个习俗,用在我们汉民族建北京城这样的一个传说上来,这里表现了一个民族文化融合的一个现象。

  再有一个传说,就是赶石的传说。建北京得有材料,特别用石材。北京房山区有一个大石窝,石窝村。那个大石窝,就是所谓的汉白玉。这些石头怎么运过来的,这也有传说。说像赶牲口一样,可以把这石料赶到北京来,也就是说这石料都是有灵性的。

  比方有一个传说,叫“三青落在卢沟桥”,出自一句口头禅叫"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落在卢沟桥。"什么意思呢?就是从那大石窝赶这三块大青石,要修北京城。有的说是修西便门的,有的说是修其它地方的。但是这个大青、二青和三青都商量好了,说刘伯温要赶咱们上北京,咱们就坚决不动,装傻,装不知道。刘伯温拿鞭子就抽这三块大石头,最大的那块大青石它不动,它忍着疼;这二青呢?稍微动弹了一下,所以这二青就离开了石窝村了;这三青实在受不了,就被赶走了。可是赶着、赶着,到了卢沟桥那儿的时候,那不有一个宛平城嘛。我们的传说的讲述者,就想象宛平城那地方有一个可以绊脚的地方,就把三青给绊住了,三青一下趁势也就不往前走了。所以说叫"大青不动,二青摇(摇动了),三青落(北京话)在卢沟桥。"

  还有就是有“西便群羊”的传说。西便门外有一批石头,当然现在西便门外都是建筑,我们看不见了。这些石头其实是什么呢?就是石景山那边的那些山脉到了最边缘处落下的几块石头。这几块石头也被附会成是赶石头赶过来的,最后没能进得了城。另一说法是这些石头应该在鸡叫之前进城,结果它们磨磨蹭蹭,或者是赶石头的人疏忽大意慢了半拍,不小心鸡叫了,这石头赶不动了。

  第三个是鲁班指点的传说,鲁班在建北京的传说里面是个重要人物,有"锔大家伙",修白塔的传说。什么叫"锔大家伙",就是白塔裂了,石匠们不知道怎么办来修这缮,每天都愁得要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老人,他是锔锅锔碗的。这位老手艺人故意地在这边喊"锔大家伙喽,锔大家伙喽。" 哦!这些木匠听明白了,咱们得把这白塔裂的这缝给它锔起来,所以后来这白塔就按他的指点给修好了。后来想想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鲁班。

  此外还有刘伯温的其它事迹的传说。刘伯温,他在北京到处都走,在延庆就流传着有刘伯温私访圣人府的故事,说他到了延庆一个不怎么样的一个庙里边,这个庙供奉着孔夫子,他对孔夫子有点不恭敬。后来他在桌子上就看见了一个字条,字条上有孔夫子留下的提警他的字。其实是孔圣人早就知道他要来,已经给了他一些警告,所以刘伯温以后就不敢居功自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