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何来?崇拜不应“错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圣人”何来?崇拜不应“错位”
2010年02月08日 13: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电影《孔子》中南子与孔子的对手戏,遭到人们热议。有人认为“子见南子”不该拍摄,不利于维护孔子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形象。笔者对圣人崇拜问题,也想饶舌几句。

  一直以来,我对圣人是怀有深深崇拜的,故此我并不赞成一部题材严肃的《孔子》也要硬塞上女人当佐料卖座。但对有人认为这一情节“严重有损于孔子的圣人形象”之说法,亦不以然,何况这本就是桩千古谜案。

  何为圣人?《孟子·离娄上》说:“圣人,人伦之至也。”荀子则把“圣人”视为人们不懈修行方能达到的道德境界——“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老庄皆把圣人视为集至善、至真、至美于一身,乃“生而知之”“先知先觉者”,能够“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董仲舒这一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但孔子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谁都无可否认。然而,作为有血有肉的人,圣人也是有缺点、会犯错误的,“生而知之”“先知先觉”其实是虚幻的,这一点孔子本人相当清醒。《论语·述而》讲道,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这里,既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状况的一种绝望,又何尝不是他对圣人之说的内省呢?孔子当年奔六国,厄陈蔡,自嘲 “如丧家之犬”,哪里有什么“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再说那出“子见南子”吧,《论语》上确实记过一笔:“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子路为啥不高兴?“天厌之,天厌之”,孔子为啥发此重誓撇清?依照这种情势推测,《论语》作为一部由孔子弟子记录整理的孔子言论集,之所以将此记录下来,其意义并不在于证实孔子是否与南子有什么暧昧出格的事,而在于表明圣人也具有人性的真实。视圣人无情无欲,实际是一种对圣人的曲解和神化,说到底是一种崇拜错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列诸圣之首,既有个人的不懈奋斗,也有民众的敬仰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有汉以来统治阶级因孔子的思想、道德符合统治者维护和加强自己统治地位的需要,而一而再、再而三加封的。也就是说,这并非是圣人“先知先觉”的结果,而是历史的积淀、时势的造化,是颠沛一生的孔子生前料不到的。否则,圣人当初怎么也不该去见南子以致落下后世的话柄,圣人的贤人弟子怎么也不该在事关“至圣”形象的事上吝啬笔墨含糊其词。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假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唯有真实才有人信。《论语》如此,影片《孔子》也是这样。

  于永军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