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不是可能难免解体的危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汉语是不是可能难免解体的危险?
2010年03月15日 13:31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某同学给父母写信报告学习情况,全文四句:fathermother敬禀者,儿子在校读book,门门功课都good,唯有English不及格。这是半个多世纪前在一些中小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孩子们拿这当歌唱,取笑学了几天英语的同学,满纸洋屁,汉语连一封信也写不全了。

  如今,这种外语不经翻译(意译或音译),直接楔入汉语口语、书面语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翻翻某些报刊,好端端一篇文章,行文中会莫名其妙地冒出几个英语单词,电视播放的音乐演唱会,屏幕打出的歌词,上一行汉语,下一行成了英语,歌手唱的是中国民间歌曲,唱着唱着,忽然从汉语变成英语,有人在文章中特爱拿PK、N说事,什么张明星PK李明星,什么这事是“N”次了,“N”次甚至成为书名,至于GDP、 APEC、CEO之类,堂而皇之地登上公文,上了报纸的大字标题,招牌、广告、商品包装、住宅区名称,楔入英语字母的也不少见。一些人日常相互交流、谈笑,夹杂几声OK、SORRY已是屡见不鲜。

  汉语这是怎么啦,词汇不够用了?当然不是。有人说,赶时髦呗。似乎文章、歌词中不楔入几个英语单词或者字母,没有点洋味,就不够时尚, 就不足以显示水平。这怕是一厢情愿。汉语文章自然不是不可以出现英语词汇,鲁迅、钱钟书的著作里,引用外国作者的某一学术概念,也时有外语踪影,那是在译文后加个括弧,把作者姓名和学术概念原文注明在里面,以备查询。今偶见一译作,竟把著者姓名用外语原文标出,这还要你翻译做什么!在方块字的整齐阵列中,隔几段就出现几个外语字母,看起来别扭,是设置障碍,阅读既不顺畅,也失去视觉美感,汉语结构整体和谐协调被肢解,对汉语肌体健康的损害不言自明。

  汉语一向有吸收容纳外来语、不断丰富自身的传统,汉语能五千年延续不衰,强大生命力正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前辈,在外语翻译汉化上,非常富有创造性,或音译或意译,把它们全都变成汉语肌体上的血肉。远者如葡萄、狮子、佛、世界,近者如咖啡、沙发、青霉素(曾音译为盘尼西林)、干部等等,这些原先的外来词汇,不都成了汉语方块字大家庭中的一员吗!为什么现在就不能创造汉语新词代替这些频频现身于方块字阵列的外语词汇,却在强势英语入侵前关门大开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迅猛扩大,学习英语高潮迭起。学习英语是好事,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世界,我们学贯中西的大家不是多了,是太少了,但学习英语与将英语词汇直接楔入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两者是不能混淆的,我们向某人学习,大概不会把某人拉到家里代替自家人吧。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命运所系,儿戏不得的。国家“通用语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应当符合国家通用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一个规范化,一个标准化,这两条是不是落实到操作层面了?违反者是不是受到处罚了?如果你规定你的,我依然我行我素,那会怎样?长此以往,汉语肌体就要受到侵蚀肢解,就会发生病变,对此视若无睹,麻木不仁,多少年以后,汉语是不是可能难免解体的危险?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史中兴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