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是相声的机会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大学不是相声的机会么?
2010年03月15日 16: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电影学院今年联合中国广播艺术团,首度开设了本科层次的相声、喜剧表演班,面向全国招收20名有志于此项事业的青年人才。这一消息传出之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质疑之声纷至沓来。

  持质疑立场的人认为:其一,现代大学的教育是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而相声艺术的传承,则讲究以师带徒,口传心授,以大学课堂这个“新瓶”来酿相声艺术这壶老酒,违反了相声人才培养的规律;其二,众多相声名家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照样能够成名成家,而某些高校开设过的相声大专班中,并没有涌现出多少人才;再者,当前的高校之中,浮躁之气甚浓,功利考量太多,相声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说不定就成了某些人攫取资源的借口。如此等等。

  在笔者看来,上述这些说法看似有理,却并不客观。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固然受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性规律的影响,同时又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著名高等艺术院校,从建校之初起,就十分注意将高等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与中国传统艺术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之路。在它们的教学实践中,“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教学,产学结合、以演促学等等传统艺术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都得到了吸收与传承。一些学校还专门聘请了许多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担任专家教授,允许他们挑选重点苗子,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以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了,比如中国戏曲学院招收了5届的优秀京剧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中央音乐学院招收了木卡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它们的实践都很好地注意了将现代高等教育与传统人才培养相结合,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以说,将现代大学的教育与传统艺术的传承绝对地对立起来,并不客观。

  说到众多的相声名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当然是事实。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些相声界的老前辈并不是不愿意接受高等教育,而是确实没有条件这样做,其中的道理,了解一下这些相声名家的人生经历就一目了然了。事实上,所有最后能够成名成家的相声演员,无一例外都是勤奋好学的。他们除了跟随师傅,在演出实践中积累经验外,学习各方面知识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息,很多人甚至在成为专业的相声演员之后,又专门进入高校学习,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老一辈的马三立、李文华,年轻一些的冯巩、姜昆,都是这样做的。他们的实践恰恰证明,不断接受各个层次的教育,更广泛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对于相声人才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在艺术形态千变万化、文化消费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扩展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经验,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能否在继承中实现创新,从而保持自身活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至于说到目前的大学之中并没有走出多少个相声大师,这样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目前的中国高校,确实存在着种种的问题,然而,大学的制度设计及其运行过程出现了问题,并不能说明大学教育本身有问题。高校之中存在浮躁之风、功利之气,并不能必然推导出相声不能进高校。其中的道理,就跟“孩子身上有污垢,不能把孩子一块儿给丢了”一样简单。没有能够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是目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状况,并不是培养相声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独独如此。对于高校的这些问题,钱学森先生不是也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么?

  当然,笔者力挺本科层次的相声教育,并不意味着目前高校在高层次相声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其一,就跟相声界许多名家指出的那样,当前相声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创作问题,最为紧缺的还是好段子,是能够创作出好段子的优秀人才以及引到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相声创作的好机制。在目前相声表演日渐升温的大环境下,有志于在台前“露脸”的青年相声演员会越来越多,只不过,他们的表演,往往是模仿多于创新,时间长了,观众难保不烦。因此,现在最缺的应该是相声创作人才,高校在相声教育上应该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其二,北京电影学院的相声、喜剧表演班,固然强调了在学习表演的同时,兼顾创作,然而,由于现代高校之中专业与专业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分野日益严格与细化,在这些相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以创新的方式,打破原先的院系分隔,推动表演专业与文学专业、影视技术专业等专业之间形成合力,推动学院与专业院团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具有自身特色又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恐怕也是需要各方切实努力的。

  思 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