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吃蟹看“清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黛玉吃蟹看“清馋”
2010年03月26日 14:57 来源: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红楼梦》有一回描写贾府里怎么样吃螃蟹。林黛玉只肯吃一点儿蟹螯里的“夹子肉”,蟹黄更贵重、更讲究,她却不取。不能说她不馋螃蟹,那她可以躲开。从她的口刁中可以找出高级美食原理:不但有“正面挑选”,更有“反面挑剔”。

  反面挑剔的食客,不吃的东西甚至要多过能吃的,这是“口刁者”中最尖刻的一类。北方京津地区的土话中有个词儿倒够准确,叫“尖馋”,其表现是“择食”,产妇、病人最常见。产妇择食,科学原理是因为体内缺乏某种营养成分;病人择食则是因为“脾胃不开”。两者比较,病人的择食是真正反面的,也更绝对。

  筵席上一味的大鱼大肉腻倒了美食家袁枚的胃口,他便回家煮粥充饥。这一饮食行为的细节是他个人的,却能代表了一类群体的倾向。粥是最粗疏的饮食,古书里“ 疏”、“蔬”通用,近于“吃糠咽菜”。中国的“美食运动”有个明显的方向就是返璞归真。先是由于兽类的缺乏而极为珍视肉食,物极必反,吃腻了荤的必然转而崇尚素的。苏东坡对蔬菜的偏爱便是中国美食运动发展过程的转向标志。转向决不是倒退,而是螺旋上升。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国破家亡后成为隐士之流,他写的“性灵小品”成了文学新高峰。张岱描写自己口味的特点,用了个词儿叫“清馋”。(《陶庵梦忆》:“ 越中清馋,莫过于余。”)他列举了所“馋”的食物,只有区区二十来种,大多是韭芽、莼菜、红腐乳、山楂糕之类;“荤物”只有白蛤、河蟹等寥寥几样。

  细细品味,就能辨别出“尖馋”跟“清馋”的异同。“尖馋”反映的可以是不良的机体状态,林黛玉小姐像古代美女西施一样,都是有病在身,一个害肺病一个害胃病,以致形体清瘦。《管子》说:“飺食者不肥。”字典对“飺”的解释是“嫌食”,那多半是患了消化系统的病。“清馋”反映的则肯定是高雅的精神境界。

  回过头来还说吃螃蟹。《红楼梦》描写,黛玉跟王熙凤两人吃法完全相反:林妹只吃一点螯中白肉,王姐专吃蟹黄,还违背了美食家公认的“蟹必须自剥自食”的吃法,要丫鬟平儿给她剥了一大堆。这不能简单地归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贪吃油腻的蟹黄,是“老饕”的习性;只吃清气的蟹夹子白肉,则是典型的“口刁”。林黛玉的口刁,是由于病体对热量的需求减少,“胃口”的饥饿因素被剥离,于是感官选择性的排斥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口刁者”不仅品味水准高出一等,其艺术素养、精神境界也胜人一筹。林黛玉最有诗才,而贪吃的王熙凤是不懂诗的俗物。“清馋”是高雅的士人阶层共同的饮食审美取向。南宋时代,“清馋”的清高群体成为食尚的引领者,出现了一本隐士食谱的奇书,就是洋溢着诗意的《山家清供》,其中的美食,都散发着林泉的“清味 ”,寄托着高雅的精神享受。

  高成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