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仿古”为何如此流行?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仿古”为何如此流行?
2010年03月29日 14:0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南京明城墙水西门遗址由内瓮城遗址和西水关遗址组成,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这片遗址目前仅存明代建筑的地下部分。自今年1月以来,西水关遗址的地面上开始施工,在此修建一座4层的“赏心亭”,而东面的内瓮城遗址上,将建一座3层的“孙楚酒楼”。在内瓮城遗址上,正在进行考古挖掘的南京市博物馆的一支考古队中的考古人员忧虑地说,这种“假古董”建筑会使地下城基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

  这两处新建“古风”建筑,会给南京600年历史的明城墙部分地基带来破坏的威胁,对于这一破坏真文物换来“假古董”的举动,南京明城墙博物馆有关文化专家说:古代瓮城一般在城门外,而明代南京城则独创了内瓮城,多数为方形,只有通济门和水西门的内瓮城是船形的,这在中国古代城墙中绝无仅有。通济门内瓮城已被拆除,此处的遗迹就更显珍贵,它是南京船形内瓮城的唯一实物见证,文物价值很高,“像赏心亭和孙楚酒楼这样的新景观,放在其他地方效果可能会不错,但是为了造景观不惜破坏明城墙,就很不应该了。尽管根据古籍记载南京过去确实有赏心亭和孙楚酒楼,但是具体位置和建筑细节都不清楚,从公示的材料来看,这两座新建筑用的是现代材料现代工艺,最多算是仿古建筑,新建地基不可避免会破坏地下的遗址”。

  其实,放眼全国各地,这几年来,古迹重修项目可谓方兴未艾,一些地方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在保护文化遗址方面,像这种以所谓的复古、复原之类历史文化口号指导下制造的、毫无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假历史建筑、假文物、假古董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重建了唐代大明宫正门“丹凤门”;山东济宁计划修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广州市斥巨资复原南越王宫博物馆,然而,许多真正的文物却日渐被冷落或破坏,安徽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寿县千年孔庙被荒废;武汉最大抗战碉堡被拆除为立交桥让路;广州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变身夜总会。

  在今日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中,这种急功近利的对历史文化的“仿古风”、“模仿风”、“复制风”的盛行,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是喜耶?忧耶?其实这仍旧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文化的老问题,正像一位西方文化批评家所说的那样,我们在复制力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休止的斗争。这种二元性可以在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中看到,所不同的只是各种对立因素的比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著名文化人士池田大作在对话中曾经谈到: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剩余,人们的愿望,都是建设文明的素材,虽然已经具备,这还不够,还要有更深的前提,应当有灵魂,即“为什么而建设”这一思想意识。古典建筑的灵魂,在于它凝结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理念、思想和信仰。埃及金字塔之所以建成,不仅有赖于当时的人的剩余精力,社会、经济组织、土木建筑技术,还要有产生需要建造如此巨大坟墓的源泉,这就是人们的生死观。民众劳动的积极性,受到这种宗教设想的支持,才能建成金字塔。历史上其他的建筑物,也是一样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印加人的神殿和祭坛,可以说都是他们固有的宗教设想和宗教热情的产物……当产生这些文化的历史土壤不在,这些社会文化意识,便永远凝固和定格在这些古代建筑艺术之中而成为文明的历史。

  如今,对曾经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古希腊的生活、艺术和思想,我们似乎只能是从古希腊的建筑文化艺术中去认识和领悟了。但是,在西方也曾出现模仿、复制和抄袭古希腊建筑文化艺术美的倾向,以为通过模仿、复制和抄袭,就可以掌握了古希腊建筑文化艺术的静穆、伟大、崇高和神圣的美的灵魂,事实上却与古代艺术家的杰作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仿效别人的人必然总是落在后边,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公理”。这也正像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在建筑艺术中,那些精神、思想和理念是模仿不了的。

  再看看如今盛行的那些伪古典传统建筑,大都是缺乏历史依据的,有的甚至在一些历史事件上、历史细节上缺少历史逻辑,与历史的真理也是有很大的距离,更遑论灌注了生命、生气、变化和优美,注入了历史的精神,渗透着文化的灵魂了……而事实上,这些“假古董”正在损害着我们对历史的兴味和我们对历史的热情,给我们历史知识带来了混乱;如果说,它们也带着一些主观色彩的话,那就是商业利益的冲动和功利目的,而在这种历史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之下,伪古典主义流行,“假古董”文化泛滥,便很自然了。

  许民彤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