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让年节呈现文明价值 清明并非扫墓一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让年节呈现文明价值 清明并非扫墓一项
2010年03月29日 17:24 来源:瞭望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让年节呈现文明的价值

  清明节自古有春耕春种、慎终追远、踏青寻春三大主题,并非仅扫墓一项

  年节是人类文明血脉的载体,是参与者最多、有最广泛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不同的主题,在每年特定氛围下,提示人们关注自己的源流:那些联系亲情、维系族群、凝聚精神,使社会和谐共处的文化要素。所以,世界各国均视年节为重大政治、社会、文化要务:主要年节被法律、政策、制度赋予显赫地位,通过完备的机制安排,保障其适时释放能量和代代传承。

  悠久完整的文明进程哺育了中国丰富精彩的年节体系,优质年节文化涉及人们繁衍、生息、成长、劳作、斗争、交往、收获的一切领域,表达社会博弈逆境、祈福迎祥、放飞理想的百情百态。那些被外国人称羡的家庭伦理、民族情结,以及勤劳节俭、热爱乡土、长幼有序、有敬有畏、天人合一等文化品质,都与年节文明传统息息相关。

  中国经济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商品社会广泛的解构重组,一方面人口的大流动和家庭单位的缩小分散,使族群得以常常汇集的年节减少;另一方面供给水平的改善和个体自立的普及,让靠年节改善生活的物质色彩消退,人们对其的期待与仪式感弱化,于是年节各自的特色逐步逝去──休假、娱乐似乎是共有的主体,年节深深的内涵渐渐尘封──喧嚣、大餐等浅表行为“没意思”地主宰着那些特定时日的生活。

  年节作为文化,是主题时间节点下的特殊生活方式,强调人们去感受体验平日间职场、商场等无暇顾及,但对于人生十分重要的境界。文化作为精神,表述年节的灵魂和文明的价值,而不能彰显、传播文明价值的年节是“魂不附体”,会在失去凝聚情感、传承血脉、增进和谐效力的同时失去其物质存在的文化意义。以足够的文化见识、文化自信、文化自觉重塑中国年节的文明价值,以足够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经济的运作能力为中国年节文化增色,是从政府到社会、尤其文化事业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队伍的历史重任。

  笔者认为根据历史与现实,引导年节呈现有益魅力的文明价值,走内容为主的情感路线,让人人从年节文化中受益,不但有益,而且必要。中国年节拥有不同侧重的内容张力,其特色内核来自人、为了人、服务人,曾经潜移默化渗透到个体与家庭,所以堪称原始的召唤、精神的纽带。春节文化如果能够实现温家宝总理强调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文明价值,围绕形形色色的“回家”过程,结合千姿百态的“守岁”内容,会形成极具暖流特征的人性关注。

  另一方面,政府高度组织化,媒体互动艺术化,使年节文明主题魅力扩展,引领社会价值取向。

  文化消费是自主选择空间,同时也是需要条件环境、需要引导培育、需要吸引力和可参与性的领域。没有全民认知、认同、共识、珍惜的文明价值,年节会从符号滑向社会生活的边缘。

  政府宣示、文教配合、传媒支撑的高度组织化,能于较短时期扭转局面。应让年节各自文化主题产生贴近生活、迎合需求的精彩,在公共文化服务普及的知识和价值基础上,由活动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营造出系列化项目与氛围。如清明节自古有春耕春种、慎终追远、踏青寻春三大主题,并非仅扫墓一项。作为农业大国完全可以“清明”概念,因势利导帮助社会开展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达到古人“敦亲睦族”的节令境界。国家、城市、单位、家庭、个人的“追思”是温故知新的文化盛宴,后人对长辈、前人、友人美好段落的陈述,既是民族自身良知的灿烂,也是对民族历史的精神赡养,它可使清明节所指具象为值得怀念继承的亲情亲人。学生、家人、朋辈的“春游”,与了解自然与农村、拥抱大自然结合,开展拔河、蹴鞠、秋千等安全度甚高的户外体育活动,到农村通过摄影、绘画、文字等寻觅春天的信息,通过接触种子、农具、家畜等感受农业的信息,借无线电测距、航模表演、专业防灾减灾体验等学习用科学拓展能力、捍卫生命的信息……人群大规模有序向郊区户外移动,在文化主题下引领的信息流和消费流,会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拉动知识流和资金流,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再一方面,尊重科学,用权威和专业的运作使年节的文明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经典。应当指出,公共文化财富历来存有“无主财富”的痼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尤甚。年节文明被任意解读,迄今没有被大部分民众公认的内容描述、更没有经典仪式流程便是例证。

  因此,变“重大节日为文化大餐”,需围绕“文明价值”的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政府的组织化程度,文化企事业机构的执行力水平,公共传媒队伍的艺术化境界,社会、家庭、个人互动参与的深度,将共同决定中国年节文化能否拥有辉煌的未来。□

  文/沈望舒

  沈望舒: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