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新发现 百年渔鼓道情仅剩俩传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河南非遗新发现 百年渔鼓道情仅剩俩传人
2010年04月28日 1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周口4月28日电 (记者 李冰)日前,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传统曲艺——渔鼓道情,近日在周口市商水县被发现。不过,这种盛行于清末兴起并流传于民间、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传统曲艺,如今却只有一位63岁的杜三合老人和他的女弟子会吟唱,前途堪忧。

  日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来到商水县,在当地阳城公园内见到了63岁的杜三合坐在椅子上,右手拍击渔鼓(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皮),左手敲击竹板,嘴里还不停地演唱,伴着明快的节奏,他唱着通俗的曲调,向周围人进行渔鼓说唱。

  据介绍,渔鼓道情,有时也称仙戏,当地老百姓叫“梆梆筒子”,在商水流传了一百多年。“我十一岁开始学习渔鼓道情演奏,十四岁出师,每年都演奏两百多场。”说起渔鼓道情,杜三合滔滔不绝,但谈及目前的情况,他有些哽咽,他回忆,那时每年都要演出200场以上,全县就有十多个会渔鼓的民间艺人。“现在,没有人请我们演出了。渔鼓道情的唱腔完全是老师教徒弟学,唱词没有文本,现在,会表演渔鼓道情的人,全县只有我和我的徒弟赵春了。”

  “道情”为太康特有剧种,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明清时即在皖北地区流传,和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清代后期(1860年右左),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西华、杞县、太康。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