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南莽山瑶乡“起春节”: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2016年02月21日 1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宜章2月21日电 题:湖南莽山瑶乡“起春节”: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 鲁毅 刘从武

  “赛牛皮鼓、吃门板饭、舞香火龙,这些都是莽山瑶族‘起春节’传承多年的习俗。我们要让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湖南郴州市宜章县莽山瑶乡69岁的邓顺斌一边精心地包裹着牛皮鼓一边和记者念叨。

  “起春节”,是当地瑶族每年举行刀耕火种、开山辟岭的春耕纪念日,意在催春,提醒乡民要准备新年的春耕备耕了。

  作为当地赛鼓、香火龙的传承人,邓顺斌农历正月十二刚刚忙完新年的“起春节”。这也意味着,邓顺斌要赶紧收拾好赛鼓、舞龙的道具,拿起锄头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了。

  宜章县南部的五岭群山中,有一座林木叠翠、风光绚丽的“绿色宝库”。这就是素有“第二西双版纳”和“南国天然树木园”之称的莽山。莽山瑶乡则位于莽山重重山岭之间。

  邓顺斌是今年赛鼓、舞龙表演的技术总指挥。当天一大早,他一手扛着大旗、一手拿着扩音喇叭出门,不时与鼓手、舞龙队领队交代注意事项。“赛鼓、舞龙,都有讲究,规矩不能坏,程序不能乱。”

  10时18分,传统瑶族赛鼓声在瑶乡钟家村和西岭村之间的乐水河两岸响起。身强力壮的鼓手们抡起手中的单面牛皮鼓,不断向对方发出挑战,鼓声擂动,震耳欲聋。四面八方赶来的观众站在河边的田野上为各自鼓队呐喊、加油。

  邓顺斌介绍,莽山瑶族赛鼓活动源于明清时期,起初农民通过敲打竹竿发出声响驱赶偷食庄稼的野兽,后来渐渐演变成村与村之间的节日比赛。邓顺斌十几岁就跟着长辈们开始学习打鼓、舞龙,50多岁成为第六代传承人。“现在的小孩可不会这些喽”。

  赛鼓之后,就是瑶乡人的门板饭时间。门板饭,顾名思义就是在门板上摆上酒、菜而成的宴席。邓顺斌说,过去的瑶族山寨里难得有十户以上人家的大村寨,如果遇上超过百人的喜事用餐,把每家每户的桌子全部借过来也不够。为此,乡民只好卸下门板当饭桌,架在长条凳上,门板饭由此得名。

  现在瑶乡经济发展了,无须卸门板当饭桌,但门板饭的习俗得以保存流传。每逢节庆,当地人还是聚在一起吃门板饭,摆上竹筒酒杯、大块团子肉等,男男女女唱起瑶家敬酒歌轮番敬酒,欢庆节日。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瑶乡的男女老少们从各家各户出门,静待香火龙表演。吉时一到,邓顺斌一声鼓响,密集的唢呐声、鼓点声响彻村庄田野,一条9拱、约18米长的火龙随之腾空而起。身上插满了香的火龙腾空舞动,天空一片星星点点,火红一片。

  舞龙队举着香火龙舞过田野后,再进入当地祠堂祭拜祖先,避邪祈福,最后再焚龙下河、送之东海。

  邓顺斌告诉记者,赛鼓、舞香火龙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昭示兴旺,祈求吉祥。当地政府划拨了文化引导资金挖掘传承莽山瑶族习俗文化,每年开办培训班,就是为了让传统文化能代代相传。(完)

>地方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