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毕业生弃档族扩大 专家称档案制度亟需改革

2011年02月18日 14:27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曾经事关一个人就业和升职的“牛皮纸袋”,已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待见了河南商报记者 赵卓/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曾经,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就“活在”一个自己见不到的牛皮纸袋里,袋子里装满各种表格证明,事关一个人的就业和升职。

  如今,那个曾经和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牛皮纸袋”,已经风光不再。

  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托管的18万份档案中,无人过问的数量达到3万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弃档数量已达到60万份。

  现象

  因为档案,他没当上公务员

  4年前,小赵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在省会一家私企当会计。2009年,她想参加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但是报考公务员需要查看人事档案,而毕业后,小赵从未过问自己的档案。用人单位也从未向她提起档案的事情。

  由于档案不知所终,小赵只好放弃考公务员的机会,继续在私企打工。

  像小赵这样因档案问题错过机会的例子还有很多。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久前,他就遇到一位要评定职称的女孩。

  “她工作三年了,按理早该评初级职称,但由于找不到档案,一直还都没办法评职称加工资。”工作人员说。  

  弃档族不断发展壮大

  昨日,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张怀仓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该中心目前有弃档3万份,其中大学毕业生占多数。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理的9万余份档案就有近3万份遭“遗弃”,长期沉睡在人才交流中心。其中,大学生是“弃档族”的主力军。

  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在两年择业期内,其档案由学校人事部门免费管理。超出择业期,如果没有找到就业单位,大学毕业生就需要签订人事代理合同,委托人事代理部门管理个人档案。但是不少大学生过了择业期也没有办理任何人事代理手续,使自己的档案变成了“死档”。

  “每年,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都会把一批这样的档案转到我们这里保管,2005年以后,这样的档案数量激增,去年一年就送来了3000多份。”省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刘华说。

  疑问

  档案为何“不受待见”?

  为何档案越来越不受大学生“待见”?

  刘华分析说,“档案无用”的观点是造成“弃档”的主要原因。“现在是市场经济,很多学生在认为能力最重要的同时,忽视了档案的作用。加之不少学校对毕业生关于如何处理档案的教育力度很小,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转档案。”

  “档案里记录的都是过去,找工作、发工资、升职都用不上,已经没啥用处了!”求职者冯国宇说。

  另外,由于目前人才流动频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时间里工作不稳定,嫌移交档案手续麻烦,就将档案一弃了之。有人甚至认为,档案如果被就业单位接管,将来会影响自己换工作或迁升。

  是鸡腿还是鸡肋?

  如今,档案对于个人的证明和约束作用变得越来越小,似乎成为鸡肋。

  “没有档案,医保社保也能交,换工作很容易。我上班十多年,连档案在哪都不知道,也没影响。只要不考公务员,档案没啥用。”郭先生大学毕业后也没过问过档案的事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已非选聘人才的依据,用人单位注重的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人才与档案之间已经不存在依附关系。

  但是刘华认为,档案绝对不是鸡肋。目前申报职称、转正定级、政审、出国、退休审定甚至户口迁移等等,都可能需要档案。一旦弃档,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据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焦艳红介绍,档案的作用目前体现在享受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的从业者来说,影响不大。但以后如果变动工作、报考公务员等,没有办理相应的档案手续,就会影响个人的切身利益。

  档案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很多人认为,档案制度已经过时,成为人才流动的主要障碍,并呼吁取消档案制度。

  “虽然档案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但还将长期存在。”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档案管理专业副教授所桂萍说,欧美国家也存在档案制度,但是较之我国,更加灵活透明。

  反思

  档案制度应更灵活透明

  “在欧美国家,档案是透明的,如果你觉得档案记录不实,立刻能申诉。”所桂萍认为,档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所桂萍说,档案制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档案多头管理。并且目前档案仍然分为“干部”和“工人”两种,这在外国简直不可想象。

  另外,个人档案缺乏正常合理的交流利用渠道。由于长期以来在个人档案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和地域分割以及个人档案与户籍绑定,人员档案一直不能随着人员的流动而转移和利用。

  所桂萍认为,打破地域限制,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并实施网络化管理,就能减少档案对人才流动的阻碍。“建立流动、透明的电子档案,加入诚信记录,用人单位就能在不调档的前提下查阅档案。”(河南商报记者王轩昊)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