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西南交大清理857名“超期博士” 最长就读21年(2)

2011年12月06日 11:3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超期者多为公职人员和企业管理者

  根据教育部2005年3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由学校规定”。同年,各个高校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一般年限设定在3~4年,最长约6年。西南交通大学当年也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要求“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但事实上,各个高校类似的规定执行起来就走了样。

  “超期未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在职博士生,他们大多是有一定职务的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彭其渊表示,在职博士超期毕业的现象在各个高校和各个学科都非常普遍。

  此外,博士生毕业要求比较严格,也是部分学生很难毕业的原因之一。据其介绍,该院要求博士生毕业必须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刊发4篇论文,“有些博士生即使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但因刊发的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也还未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听说还有尚未毕业的1990级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廖海黎表示出了震惊,“不可能哦”。在确认是研究生院公布的统计数据后,他表示,超期博士生对高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毕业率”的考核指标上,从而影响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此前,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已下发了关于整治“超期博士”的文件,如今又下发了各个学院的具体数据,可谓动了真格。

  将对超6年的博士生予以清理

  而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公布各学院超期博士生数量之前,一份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的补充规定(试行)》的文件已下发到各个学院。这也被各个学院视为对超期博士生下的“最后通牒”。

  按照文件,该校2005年及以前入学的博士研究生,6年期满若未能毕业的,须于2011年12月31日前由本人向所在院系提出延长学年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所在单位的教授委员会批准,报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备案,可以保留学籍,且原则上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论文答辩;若因特殊原因未能完成论文答辩的,经再次申请和批准后,最迟须于2013年12月31日前完成论文答辩。

  若学生仍未能完成论文答辩的,将自动终止学籍,予以退学,根据《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学校将发给结业证书或肄业证书。此外,超过最长学习年限(6年)的博士研究生,其毕业证书不能在教育部网站上进行电子注册。

  而据西南交大研究生院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是近年来该校对于超期博士生现象最严格的一次整治。旨在提升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据悉,研究生在延长学习年限期间(规定的学制结束后),学生学籍在校,但不再享受在校研究生的相关待遇:不再享受各类助学金和奖学金,各培养单位不再计算该部分的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工作量。

  新闻链接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停招在职博士生

  “超期”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严谨,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达到毕业条件,主动申请延期半年或者一年的。另一种则是忙于工作或者职务,无心、无力完成毕业的,而这一种超期的时间也更长。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后者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但由于治理难度大,大多高校尽管设定了年限门槛,但基本很少严格兑现和执行的。至今,国内唯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明确表示“不招收在职博士生”,这也彻底杜绝了“超级博士”的现象。

  成都商报记者从北大研究生院了解到,该校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是从2003年起对外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的。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宁是在“经济改革与社会信任”第五届光华新年论坛上亮出的这条“家规”。厉以宁表示,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办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就要顶住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无论是什么地方的副市长或者企业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都要顶住压力,不招收在职博士生。”如果真的要来读博士的话,就努力考入光华管理学院,辞职来读;然后一门学科一门学科地考完学分,才能获得博士学位。

  据北大研究生院称,当时,由于一些在职博士生工作任务繁重,入学后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缺课成为在职博士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超期博士很多,学校教学计划也很难按要求进行,甚至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成都商报记者 汪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