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限购令让楼市调控显现实效 快速上涨势头得遏制

2011年10月21日 16:0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自去年以来,国家频频出台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力度不断加大。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8月中旬出台新增限购城市的“5项建议标准”,限购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展。请看本期报道——

  遏制房价快速上涨势头

  看点一

  台州、衢州带头限购

  8月中旬,住建部对二三线城市限购提出的5项建议标准,显示中央调控楼市的决心。作为有效的调控手段,限购是大势所趋。

  住建部“5项建议标准”出台不久的8月下旬,浙江省台州市成为二三线城市的第一个响应者。台州发布楼市限购令称,本市居民、外地居民能提供一年纳税或社保证明者,可购买1套新建商品房。已有两套住房的本市居民或已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地居民,暂停新购住房。台州市的限购令自9月1日起正式实施。

  继台州之后,同处浙江省的衢州市9月9日对外公布楼市“限购令”。与此前台州版限购令相比,此次衢州限购令被许多人称为“宽松版”限购令,对本地人限购的条件更为宽松。

  限购给两地的楼市带来了哪些影响?

  据报道,9月份台州商品房开发用地成交4宗,而出让的商品房开发用地有8宗,也就是说,台州9月份的土地成交率只有一半,另一半流拍。

  受衢州限购令宽松的影响,限购对衢州的房地产市场影响则似乎不如台州明显。

  对比5项建议标准,业内人士列出了新一轮限购名单。根据限购标准,同时满足“2010年房价涨幅接近或超过5%以上”与“2011年以来房价涨幅接近或超过5%以上”两个条件,再结合7月份的数据,新增限购的城市为14个。具体来说,应当包括:秦皇岛、丹东、锦州、吉林、牡丹江、赣州、烟台、洛阳、襄樊、岳阳、常德、惠州、湛江、桂林14个城市。

  分析人士认为,除上述城市外,已限购的一线大城市周边城市,如廊坊、中山、珠海等,也很有可能被纳入限购范围,

  按照建议标准和7月份数据推算出来的14个城市,以及分析人士提出的廊坊等已限购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都仅仅是一种推测。专家指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地方发出的只是“建议标准”,到底是否限购,还要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情况最终决定。

  虽然如此,5项建议标准一经发出,符合标准的城市将面临出台限购令的压力。

  看点二

  限购之外有限价

    二三线城市应该如何调控

  今年年初,地方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了房地产市场调控“责任状”,各地提出了具体的房地产调控目标。

  进入9月,除了浙江两市限购引人关注之外,没有新的城市出台限购措施,而以限价代替限购成为新的现象。出台限价措施的有广东省的韶关市和辽宁省的丹东市。

  韶关限价的背景,是当地房价的过快上涨。韶关市房协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韶关市区成交楼房均价为4864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5.9%。韶关市政府决定从9月18日起,韶关商品房实施限价销售。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今年1至7月,丹东是全国房价涨幅最快的城市之一。辽宁省丹东市下发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已批准预售的分期开发项目,在通知下发后又申请办理该地块新的商品房预售许可,销售均价不得高于该项目原均价。

  而实际上,早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5项建议标准”出台之前,就已经有城市推出了限价措施。7月22日,河北省廊坊市房管局通知称,廊坊市今年新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最高不得高于9000元/平方米。8月2日,山东省烟台市住建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价格和合同备案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商品房销售均价原则上涨幅不能超过5%。

  与限购令的“难产”相比,一些地方似乎对“限价”的积极性要大得多。“显然,大多数地方政府是不愿意限购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分析了原因,“限购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尤其会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和房地产相关的其他财税收入,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对一些二三线城市而言,地方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仍然很强,限购的影响会更明显。”

  以丹东为例,外地购房者占比仅为10%,主要来自省内和东北其他两省,炒房者并不多。一旦限购,“对当地的购房需求及房地产的伤害将非常大,所以选择了更为温和的限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