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聚焦达沃斯:把脉全球经济 全球经济大腕献策

2011年01月28日 09:39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26日开幕。有着“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无疑是最闪亮的明星。

  他把当前经济形势比作是“只盛了一半水的水杯”,有水的一半代表经济增长相对强劲的新兴经济体,没水的另一半则代表着经济复苏相对乏力的发达经济体。

  据新华社电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26日开幕,国际经济界重量级人物在这一瑞士小城掀起“头脑风暴”,为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建言献策。

  “双速”欧洲将出现

  美国亿万富翁乔治·索罗斯当天在会议间歇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欧元区改革正试图弥补这一货币体系的缺陷。

  但索罗斯认为,相关改革未能破解欧元的真正难题,即欧元把欧洲富国与相对困难的国家相隔两边。“欧元初衷是凝聚,但却有效产生分歧,现在分歧正在固化,”他说,“‘双速’欧洲将出现,在政治上产生分裂效果。”

  索罗斯呼吁财政盈余的欧元区成员国对财政糟糕的成员国加大投资,敦促采取泛欧经济刺激政策,以扶持经济落后国家加速增长。他说,欧洲领导人呼吁推行的金融交易税收入可用作上述用途。

  美国增税难避免

  会议期间,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接受了美国媒体专访。鲁比尼是准确预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少数“乌鸦嘴”之一。

  鲁比尼说,他同意美国总统奥巴马国情咨文中提及的一些削减支出政策,但那不足以削减巨额联邦财政赤字。联邦政府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充实国库。这意味增税难以避免。鲁比尼说:“必须削减国防支出,对富人和中产阶级增税。”

  鲁比尼说:“美国财政状况相当严峻……美国债券‘协管员’没有欧元区同行清醒。除非美国解决财政问题,否则我们将看到火车失事。”

  全球有通胀新愁

  作为屡次唱空全球经济复苏的“空军司令”,鲁比尼在达沃斯承认,世界经济复苏正在起步,但复苏伴随风险。

  鲁比尼说,除了老生常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失业率高企,2011年出现新的担忧,其中最令人忧心的是能源和粮食价格迅速上涨。

  鲁比尼认为,仅这两样价格上涨就足以使通货膨胀失控,把新兴经济体逼出轨道,甚至引发社会和政治动荡。

  “达”人录

  我们的任务是把俄罗斯变成一个对全球精英更具吸引力的地方。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价格指数三分之二的构成来自食品、能源和交通运输,当这些价格上升时,将变成重要的社会成本。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  

  我们不希望这次会议成为一届绝望的会议。你们应当重塑自信,击败可能的“熄火”。这应当是一次积极乐观主义的会议。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

  达沃斯论坛

  “金砖”抢眼

  据新华社电 面对大会的召开,澳大利亚《悉尼先驱论坛报》27日称,力量转向了新兴国家;《华尔街日报》则称,达沃斯在聚焦中国增长的影响力。

  获称“末日博士”的美国经济学家努里尔·鲁比尼比喻道,全球经济像是一个水杯,装了半杯水,那是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空着的那一半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

  报道称,“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会人数创下新高,反映出世界各经济体的实力和影响力正发生变化。

  媒体分析称,在全球政商两界精英齐聚达沃斯之际,主要的经济和政治趋势展现无遗。大衰退后西方和亚洲大国的不同命运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中国的经济前景仍被普遍看好。普华永道的调查显示,中国被全球商界领袖们视为是拉动未来增长最重要的经济体。

  IMF的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今年增长率可望达6.5%;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增幅为2.5%。彭博新闻社报道,去年涉及“金砖国家”的企业并购金额猛增80%,占全球2.23万亿美元并购总额的22%,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金砖国家”海外并购金额为4020亿美元,比2009年上升74%,是5年前的4倍多。

  彭博社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金砖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并购交易金额将进一步增加。新兴市场从衰退中恢复速度更快,西方市场的盈利也多依赖于新兴市场。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