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抵御全球经济"二次衰退" 中国须筑起"金融长城"

2011年09月26日 08:4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前,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除了来自全球经济“二次衰退”和国际金融动荡或危机演化的影响,还直接来自于国内有关因素的酝酿。

  因此,筑起中国“金融长城”,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中国金融体系、健全和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金融服务集团,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国家完全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进程,科学管理和高效运用国家外汇储备。

  记者卓尚进在这个“多事之秋”,环球金融市场同此凉热。全球股市暴跌的背后折射出一种全球经济正在陷入“二次衰退”的演变趋势。为抵御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给中国带来的不良影响和金融风险,中国须加快筑起坚不可摧的“金融长城”,尽快增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综合能力。

  全球股市暴跌折射出全球经济“二次衰退”趋势

  从9月19日至23日一周的交易中,全球股市价值已缩水3.4万亿美元以上,并将全球股市推入熊市。

  全球股指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跌,一时间让人想起2008年9月华尔街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当时连续出现多日股指暴跌3%以上的情形。本次资产市场的“暴跌”,从历史比较看,可纳入严重金融动荡的范畴,或许这正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种深化或演化的具体表现。

  作为全球经济走势“风向标”的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何暴跌?

  这看似只因为两个不太直接相关的因素:一是美联储21日如期推出“扭曲操作”或称“抛短持长”操作,卖出总额4000亿美元的短期国债并买入相同规模的长期国债,通过压低利率水平刺激经济增长。这与此前市场期待的美联储将推出第三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QE3)、将向市场投放巨量流动性相去甚远。美联储此举违逆市场“期望”,使股指不是走上上行通道,而是步入下行坡道。

  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称,欧债主权危机下,欧洲银行业风险敞口将达到3000亿欧元,所面临的风险正在上升。IMF强调,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蔓延至银行体系,推高信贷及市场风险。报告指出,欧元区政府发行的6.5万亿欧元主权债中,估计有一半存在信贷风险,主权债危机传导的过程是希腊至爱尔兰及葡萄牙,再到西班牙、比利时及意大利。IMF报告即刻使投资者意识到欧债危机正在加深,引发股市大量抛盘。

  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步暴跌的背后,折射出了一个实质性的趋势,即全球经济正在陷入“二次衰退”的过程中,因此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情绪,众多投资者开始失去信心。

  美联储的声明没有掩饰这一点:“美国经济面临巨大风险”,且“就业市场复苏速度将非常缓慢”。

  北京时间9月23日早间,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华盛顿对媒体表示,美国经济前景本已不明朗,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得不到解决,美国经济很可能再度衰退。他解释冲击并不直接来自欧洲主权债务,而是由于美国银行业持有大量欧洲同业的证券。

  对于全球经济可能正在陷入“二次衰退”,已有不少国内外有识之士有此判断。

  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22日表示,全球经济正处于再度陷入衰退的关口,且此次衰退将较2008年那次更加糟糕。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解决过多负债和支出问题要靠更多的负债和支出,这对于我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2日表示,当前全球经济正在走向“二次探底”,本次“探底”的幅度或相对较浅,但持续时间更长,可称为温和的“二次探底”。

  相关统计数据已勾画出欧美经济体滑向“二次衰退”的轨迹。迄今美国劳工失业率已连续5个月高达9%以上,欧盟多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下滑。

  “末日博士”、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9月20日发表评论称,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大部分发达经济体正在重返衰退,而金融市场的压力也达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以来最严重的水平。

  现在出现比上一场更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的风险非常高,上一场危机仅仅发生在私人部门,而这次还包括接近丧失清偿力的主权国家。他警告说:“前方的风险不仅仅是温和的‘二次衰退’,而是严重的萎缩,可能演变成‘大萧条II’,尤其是如果欧债危机失控、导致全球金融崩溃的话。”

  高盛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吉姆-奥尼尔日前也表示,如果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升级并蔓延至美国银行业,则全球金融体系将面临着重新陷入2008年危机的风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