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北京警方查获假酒作坊:假“牛二”成本不超3元(4)

2011年12月26日 05:2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警方查获假酒作坊:假“牛二”成本不超3元(4)
被查的作坊中,有成麻袋的酒瓶盖和旧酒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 揭秘

  假“白牛二”成本不超3元

  市场零售价不超12元一瓶的“白牛二”,常人看来似乎没太大的利润空间,为何还有人冒险作假?熟悉假酒行情的烟酒批发商肖程(化名)说,中低档酒制假成本低,销量大,违法风险系数也相对较小。

  查处狼垡假酒黑作坊时,执法人员表示,此前他们查处过多家制售冒牌白酒的黑作坊,涉案人员交代,他们大多是从河北酿酒作坊买来散装白酒,灌进废酒瓶后打包出售。

  肖程算了一下制假成本:河北低劣散装白酒每斤1.3至1.4元之间;废弃酒瓶每个0.3至0.4元,瓶盖一毛多一个,“加上包装、运输的成本,每瓶(总成本)不超过3元。”

  在记者暗访的一周内,小面包给老刘家送了两次散装白酒,共计约500公斤。如果这些白酒全部灌装成假“白牛二”,能灌1000瓶,近百箱。

  按照清河农贸市场烟酒批发商小张的说法,他们进假“白牛二”每箱50多元,老刘家每周灌装的近百箱白酒,能卖5000多元,利润在2000多元。在批发环节,这样一箱酒售价70元,如果当成真酒卖,单箱批发价格在100至110元之间。

  - 厂家说法

  防伪术失效 打假遇难题

  记者对比后发现,这些假酒的标志,比如瓶盖的牛头标记、瓶贴颜色,酒箱内的“产品合格证”,均与正品酒无异。

  唯一的区别在于封箱胶带上。

  每箱正品牛二,其封箱胶带上有个20位的防伪码,并标有防伪电话。根据假酒箱上3个不同的20位防伪码,拨打电话查询,结果都是“您所输入的产品号没有登记,谨防假冒”。

  “不是不想管,是真的管不过来,我们没执法权,也没能力管。”12月14日,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打假办的工作人员说,近些年,假酒灌装给牛栏山二锅头的品牌造成了恶劣影响。

  打假办人员说,市场上正品牛二的瓶盖,采用了“温变防伪技术”,即加温后,LOGO图案会消失;记者发现,这项技术已被制假者掌握,该灌装作坊的瓶盖,也具备这种技术。

  如果市民单买一两瓶酒,是否有辨别防伪的标志?该人员表示,没办法辨别。

  “一瓶酒就几块钱,不可能每瓶酒都单独弄个高科技防伪标志在上面,考虑成本,瓶身上才没做更先进的防伪技术,不然卖价更高。”

  - 制假伎俩

  制假配件涉及14种

  在执法部门的查处过程中,院中一名目睹过灌酒全过程、但不愿透露姓名的邻居,为记者当场演示了灌酒造假流程。

  这名邻居介绍,假酒所需的“配件”种类,共涉及14种,分为5个步骤,且环环相扣,一步没做好,都容易露馅。

  “第一步是洗瓶子。”他从房门上方取下一根像毛虫一样的刷子,蘸着水,往酒瓶里捅几下就抽出来,“对灯光一照,里面没有杂质,就可以了,根本就不消毒。”

  第二步,灌酒。他取出一个红色的漏斗,套在空瓶上,再用大酒桶向漏斗中灌酒。“灌到瓶身四分之三的位置。”

  第三步是贴标。该邻居说,经过长期操作,制假作坊主很熟练,只一下,就把商标贴得很整齐。

  第四步是压瓶盖。只见该邻居将酒瓶搁在手动压盖器之上,脚踩动一个开关,右手摇动压盖器的把手,转了3圈,一个瓶盖就紧紧压在酒瓶上了。

  “最后一步,就是装箱封箱,他们用专门的防伪胶带封箱。”这名邻居表示,一箱12瓶,封装好后,直接转运销售。

  - 案例

  印度假酒案已致173人亡

  【国内】

  1998年2月,山西省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用34吨甲醇加水后勾兑成散装白酒57.5吨,卖给多位个体批发商。致27人丧生,222人中毒入院,多人失明。后经测定,每升酒含甲醇361克,超国家标准902倍。王青华等6人后被判处死刑。

  2004年5月11日,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梅田村村民段某,喝了老伴从农贸市场购买的散装白酒后身亡,儿媳把酒拿到有关部门检测,甲醇含量高达29.3%。后导致14人死亡、41人受伤。5月20日,广州市公安局宣布该假酒案告破,19人被刑事拘留。首犯程才明以销售有毒食品罪一审被判死刑。

  【国外】

  今年12月13日,由于购买并饮用掺有甲醇的假酒,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座村庄出现多人中毒现象,随后致死现象开始蔓延。

  截至12月17日,印度假酒案已致173人死亡,虽然有数百名中毒者入院抢救,根据印度媒体报道,至少有145人生命垂危,死亡人数仍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不少人有肺部灼伤感,很多人失明。

  这些死亡者和中毒者绝大多数为贫苦劳工、拉车夫和小贩儿。

  当地官员称,已将假酒样品送检,初步怀疑导致中毒的物质很可能是甲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业酒精。 A14-A15版采写 本报记者 甘浩 易方兴 A14-A15版摄影 本报记者 王嘉宁 周岗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