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国公共图书馆面面观 不止是“图书之馆”(2)

2011年02月25日 09: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新移民举办免费英语辅导,为全职妈妈们举办活动,就更是图书馆的家常便饭;每年到了报税时节,公共图书馆又成了居民领取各种税表的地点。

  本地的民间组织如果需要活动场地,经过事先登记,只要是非营利的,图书馆都可以免费提供。有好几次,华人朋友们在周末举办文化活动,就是通过我在图书馆登记了会议室而举行的。

  习惯了热闹的美国公共图书馆之后,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期刊时,我就没有了置身图书馆的感觉;倒是在西单逛图书大厦时,才重拾在我们图书馆里的痛快:谁想进来谁就进来,全部开架,书都是新的,想看哪本就看哪本,从早9点到晚9点,想呆多久就呆多久⋯⋯

  形形色色的图书馆员

  新泽西是移民大州,人口多元。以我们镇为例,4万多居民中,白人约占65%,黑人占7.5%,亚裔占18%左右,其中华裔约有4%。出生在外国的居民高达20%。

  反映到我们图书馆里,雇员也来自五湖四海:印度、德国、波兰、俄国、希腊⋯⋯别的好处先不论,双语人才济济,英语之余,不乏精通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俄语、波兰语、中文者,就连印度众语种中也能通好几种。出生地越是多元,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见识对其他人而言就越为新鲜,几乎每一天,我都能从某个人的某段谈话中得到点新东西,可谓“一人行必有我师”。

  图书馆员纵分成两大阶层:上级是“专业图书馆员”,下级是“助理”人员。

  当个专业图书馆员说难也不难,门槛就是要有图书馆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说不难还挺罗嗦:这个学位,必须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硕士学位。美国本科没有图书馆专业,硕士为其起点。说起来我挺惊讶:全美数千所大学中,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图书馆系一共不到60个,很多州只有一个学校具备此资格。但没有这个学位,哪怕拥有其他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都白搭。

  如果要在公共图书馆工作,还需取得州政府发的“公众服务资格执照”,证明你不仅有学问,而且有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助理人员的要求则简单得多,只需高中毕业,所以我们馆里的助理,一般以附近居民为主——高中毕业的人才,犯不上满世界去找。雇佣本地的纳税人,正好“肥水不流外人田”。

  除了这两大级别拿薪水的雇员,给图书馆干活的还有一群义工。他们多是附近居民,热爱图书馆,自愿为图书馆出力,不要报酬(所以也就不用什么学历、资格了)。图书馆里的事情和家务事差不多,越勤快事越多,永远也做不完,有时候还真是仗着义工来帮忙呢。

  有个叫曼纽的80岁老翁,每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必来我们图书馆干活,风雨无阻,人还挺幽默。有时候我闷头干活半天顾不上说话,他就来一句:“他们说得没错,你忒不好玩儿了!”

  义工也有非自愿的。一些犯了轻罪,如酒后驾车被吊销驾照者,或偷卖毒品的从犯初犯之类,被罚到图书馆来做社区服务。要是哪天一进门,见一个年轻力壮彪形大汉,正坐那儿低眉顺眼地闷头干活呢,大概就是被罚的义工了。

  但没人歧视他们——人家来是帮我们干活的嘛!不过人在受罚时难免有矮人一头的感觉,他们都态度恭谦,活儿也干得特好。

  有一回,馆里买了一批俄语书,由我负责把它们编目存进电脑,可我一个俄语字母也不认识。老天有眼,恰在此时一位俄国移民犯了事,被罚下班后来图书馆帮忙翻译,结果人家那笔印刷体写得那叫漂亮,翻译得那叫清楚,倒让我受宠若惊得不知如何报答。

  全靠纳税人养活

  一个城镇的公共图书馆,是当地政府直属机构,通常建在紧靠市政府的地方。我们图书馆也不例外,从市政府出来一拐弯,就可以看见: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基本是同一模式,一眼就能认出。

  图书馆的经费,90%以上来自市政府每年财政拨款;而市政府的钱,来自当地拥有住房的居民缴纳的房地产税。

  新泽西州是个高收入、高地税、居民高学历的地方,典型的“中年人的战场”。房地产税之高,名列全美前茅,尤其是好学区,地税比南部州郡高出两至四倍。因此人们退休后往往从这里“战略转移”,搬到南方颐养天年。南布镇就比较典型:全镇49%的居民有大学学历,20%有硕士以上学历,但老年人还不足10%。

  房地产税居高不下,对于图书馆来说,却是有利因素——图书馆经费、馆员的工资都水涨船高。金融海啸那么大的冲击,到了我们这里也风平浪静。虽然,市政府也会以“经济不好”为由削减各类预算,但每年拨给图书馆的经费并未减少,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还略有增加。

  图书馆经费还有其他辅助来源:州政府的相关补助,各种基金会或组织提供的专款和奖金,以及民众和企业的捐款等。这几项来源比例不大,即使因经济因素而减少,也影响甚微。

  我们这个城镇有4万多人口,图书馆的经费是每年200多万美元,约等于每个居民每年贡献50美元。因此,本镇居民每人都可以获得一张借书证,凭证借阅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使用图书馆的会议室和场地,参加图书馆的活动等等——全是免费。

  图书馆大门对所有人敞开,所有书刊全部开架,是不是本镇居民,有没有借书证,都可以自由阅览。不同的是,外乡无证者只能在馆内阅览,不能外借回家。

  例外也有:那些在本镇上班的外乡居民(没在本地交房产税),可以办一张收费借阅卡,年费正好是50美元——付过这笔钱后,便可和本镇居民享受同等借阅待遇。

  读者都是“老主顾”

  我们图书馆的使用率也很活跃——每年大概有21万〜22万人次造访,平均每个居民每年5次上下,这和全美平均数字5.1次大体相当。2010年,全馆出借量近58万4千次,这个数字也是逐年上升的。

  我们把读者统称为“patron”,直译为“老主顾”,也有“长期资助人”的意思,既亲近又恭敬。这种态度,与称“顾客就是上帝”的商家相比,还多了一层不卑不亢——不是曲意迎合,又体现着尽量为之周到考虑。

  近闻中国杭州图书馆容许乞丐进来读书,引得网民媒体热议。无家可归者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在美国也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图书馆里冬暖夏凉,设施齐备,一天开放达12小时,少数条件更好的图书馆,还设有咖啡厅。这样的地方,别说无家可归者,就是对那些有家人士,也极具吸引力。

  图书馆的大门既然对“所有人”敞开,当然也包括乞丐和无家可归者,尽管这些人可能个人卫生较差或行为怪癖。这种态度的背后,并不全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是基于美国宪法中“人人生来平等”的理念。每一个人在接触信息的机会和阅读权利等方面,都是平等的,不能因其是无家可归者,就剥夺他的阅读权利。

  但美国不少大城市,比如西雅图、旧金山、芝加哥、纽约等,公共图书馆也面临着如何处理与无家可归者关系的问题。新泽西州还出过一个全国著名的案件。

  1989年,莫里斯城的无家可归者理查德·克雷默,因其个人卫生不佳,行为不检,促使当地公共图书馆针对他出台了几项规定,如“不得进行非使用本馆材料的活动,不得骚扰他人,不得尾随他人,不得自说自唱影响他人,不得赤膊赤脚,不得脏到对他人构成冒犯”等,如有违反,将遭驱逐。

  被图书馆驱逐了几次,克雷默居然向联邦法院的新泽西地区法庭起诉,说他的权利受到了侵犯,图书馆的行为给他带来了痛苦和伤害。1991年,法庭判决克雷默胜诉,图书馆又上诉,1992 年官司打到联邦第三巡回法庭,地区法庭的裁决被推翻,图书馆被判无错。

  官司没输,但这一案件对所有图书馆都敲了很响的警钟:对任何读者,都不能随便拒之门外。 ★

  季思聪,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青年报·青年参考》记者、编辑。1989年赴美留学,获教育学和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现在美国新泽西州南布镇公共图书馆工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晓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