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拜登放弃竞选:希拉里感到“鼓舞” 共和党松口气

2015年10月23日 09:1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视频:拜登宣布不参加2016年美总统大选  来源:央视新闻

  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21日宣布不参加2016年总统选举,由此终结几个月来外界关于他将第三次角逐白宫的猜测,为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赢得民主党提名移除了一大障碍。希拉里因此感到“鼓舞”,共和党方面则松了一口气。

  已过参选“窗口期”

  拜登当天上午在白宫玫瑰园召开新闻发布会。

  在妻子吉尔和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陪同下,他动情地说,自长子博·拜登今年5月因脑癌去世以来,全家陷入悲伤。尽管儿子生前劝他参选,但他一直怀疑全家能否一面承受丧子之痛,一面应对一场令人心力憔悴的选战。

  “不幸的是,我相信,我们没有时间了。”他说,进行一场成功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选战所需要的“窗口”已经关闭。

  拜登曾担任国会参议员36年,2009年以来担任副总统,内政和外交经验丰富,在白人选民、工薪阶层选民中人气高,是总统一职的有力竞争者。今年年初,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排除参选的可能性,引发外界猜测。

  8月初,美国主要媒体报道,拜登的幕僚与尚未支持希拉里的民主党捐款人和选举策略师商议,拜登则就是否参选与家人和政治密友保持密切沟通。鉴于希拉里的民意支持率因“邮件门”等争议走低,不少民主党人担心难以“连庄”,希望拜登出山。

  不过,上周民主党总统竞选人首场电视辩论后,希拉里强势反弹。路透社与益普索公司20日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希拉里的支持率涨至49%,佛蒙特州联邦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大约26%,而拜登为14.5%。政治分析师说,拜登恐怕已经错过加入党内预选的时间“窗口”。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白宫官员说,拜登20日晚决定放弃参选。

  含蓄批评希拉里

  希拉里无疑是拜登不参选的最大赢家。她定于22日在一个共和党人主导的国会众议院调查委员会就3年前的班加西事件作证。希拉里的竞选团队认为,拜登放弃参选后,班加西听证会是希拉里可以全力投入预选的最后障碍。

  希拉里21日发表声明,称拜登是“好朋友和了不起的人”,相信他“会始终站在(政治)前线,始终为我们所有人奋斗”。

  拜登如果参选,肯定会分流希拉里的选票;但他不参选,他的支持者未必会转而支持希拉里。拜登宣布放弃后,路透社记者联络27名拜登支持者,其中15人表示不确定会在预选中投票给希拉里,当然,如果希拉里赢得提名,就是另一回事了。

  拜登则在新闻发布会上含蓄地批评了希拉里。他说,不认同某些人所谓“与共和党人对话很幼稚”的观点,“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拜登同时告诫民主党同僚,任何试图与奥巴马“切割”的做法都将是“悲剧性错误”。

  希拉里在上周电视辩论上把共和党人列为自己的敌人,并在选战中向民主党左派靠拢,与奥巴马的一些重大政策保持距离。

  共和党表情复杂

  共和党对拜登的决定有些失望。他们原等着坐看民主党上演自相残杀、相互消耗的好戏,并且希望转移民众对共和党内部混战的注意力——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退休医生本·卡森等“异类”竞选人崛起,已然给共和党预选抹上了闹剧色彩。

  另一方面,拜登不参选,共和党也松了一口气。少了这个强劲的潜在对手,他们唯一的威胁只剩下陷入“邮件门”的希拉里。

  一些共和党人难掩兴奋之情,同时不忘攻击希拉里。

  素来口无遮拦的特朗普在个人微博客上说,拜登为自己和家人作出了“正确决定”,“就个人而言,我更愿意与希拉里竞选,因为她的记录很糟糕”。

  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赖因斯·普里伯斯表示赞同,说拜登原可以成为民主党“最令人敬畏”的候选人,他不参选是对民主党的沉重打击,民主党现在只能选择“不受欢迎、丑闻缠身但民调领先”的希拉里。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夺回白宫的机会”。

  一些美国媒体说,由于希拉里几乎铁定赢得民主党提名,而特朗普在共和党内一路领先,共和党高层开始转变态度,倾向于接受特朗普赢得预选,明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可能上演希拉里对决特朗普。(记者胡若愚,编辑李宏)

【编辑:张艾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