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核心素养”成韩国教改主调 注重创造性与人性

2016年06月05日 14:0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 

  作者:姜英敏

  【纵深报道】

  不久前,韩国教育部颁布新的初中等教育课程,高调提出将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思路,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型、复合型人才,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正直的人品”“基于人文素养的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

  事实上,早在2009年课程改革时,改革研究小组就曾提出过相关建议,韩国政府对此一直采取“犹抱琵琶、欲拒还休”的态度,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中未曾提及,但地方教育部门却频频出台各类“核心素养”的教育项目。新教育课程提出用“核心素养”思路贯穿课程体系,可以说是韩国教育这些年来反思探索的结果。

  课程体系:六大素养成就现代韩国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长年负责开发韩国中小学教育课程方案的“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认为,“核心素养”是指“为有效、合理地解决复杂多样的现象或问题,要求学习者形成的知识、技能、态度之总和。该素养,不是特指学习者具有的特殊能力,而是指所有人通过初中等教育应形成的基本、普遍、共同的能力”。可见,“核心素养”是通过初中等教育培养的、所有韩国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将从2017年开始逐步启用的新课程将“核心素养”分为六大内容:一是具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和自信,得以自主生活的“自我管理素养”;二是正确处理和运用各领域知识信息,从而合理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处理素养”;三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融合多种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经验,创造新知的“创造性思维素养”;四是以对人的同情、理解及文化感受能力为基础,发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审美感性素养”;五是在各种情形下有效表达自己想法和情绪并尊重和倾听他人想法的“沟通素养”;六是具有作为地区、国家、世界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价值和态度,积极参与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素养”。

  “核心素养”体系的终端就是韩国奉行多年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四大特征之人:确立自我认同感,主动开拓前途和生活的“自主之人”;懂得多角度思考,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创建新知的“创意之人”;在理解文化素养和多元价值的基础上,共享并发展人类文化的“有教养之人”;具有共同体意识,争当民主市民,懂得关爱的“共生之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此次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均衡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的基础素养,加大选修课程设置力度,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未来愿景选择接受不同的教育;二是改革学习内容和结构,适当缩减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三是设计多样化的学生参与型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验学习乐趣;四是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得以省察自己的学习,利用评价结果提高教育和学习质量;五是加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之间的一贯性;六是在“特色高中”和职业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应用国家从业能力标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基础素养和职务能力。

    出台背景:国际影响和本土探索相结合的产物

  韩国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核心素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国际国内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提出“学习者素养”的概念,对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教育课程研究院在2009年的课程改革方案报告中就极力主张,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干的课程体系,借以克服传统教育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局限,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报告指出,美国、新西兰、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试图以“素养”为中心重整本国的教育课程,呼吁韩国政府采纳“核心素养”为主的课程方案。

  但是,2009年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将“核心素养”编入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注重国家意识的韩国在世界教育潮流影响下的谨慎态度。此后,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于2014年再次提交课程改革咨询报告——《国家教育课程标准总论改革基础研究》,重新审议以“核心素养”为基干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而且,此次咨询报告中特别强调“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呼吁教育部积极采纳。

  大势所趋,韩国政府最终实行了新的课程改革,但其根本内容与近几年不断强调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一脉相承,所以说韩国的“核心素养”是国际教育潮流与本土教育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创造性”与“人性”是核心

  韩国对“核心素养”的探索是由来已久的。作为一个历来十分注重教育的国家,韩国在进入21世纪后就明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的设想,决心要在新世纪跻身“教育竞争力世界排名前10位”。因此,21世纪韩国的教育政策始终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的教育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社会的到来。早在2001年,韩国就将教育部改名为“教育人力资源部”(2008年与科技部合并,改称“教育科学技术部”,现又与科技部分开,改称教育部),并同政府的18个部、厅联合,先后出台了《第一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1—2005)和《第二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2006—2010)。

  至于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韩国一直在与时俱进地更新其定义和内容,试图探索符合不同时代需求的人才形象。近几年来,韩国在每年的教育部工作报告中始终强调“创造力与人性”为核心特征的“全面发展之人”的培养,将其视为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认为这是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法宝。近几年韩国提出的,包括STEAM教育(STEAM,由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arts,maths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指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SMART教育(SMART,由self-directed,motivated,adaptive,resource enriched,technology-embedded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指自我导向、兴趣、适于学生的、丰富的资源、技术应用教育)等在内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指向创造力。与此同时,韩国也加强了在全球化时代作为全球公民、国家公民的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教育目标,从其特征上说,十分符合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六大素养的具体要求。因此,“核心素养”论从形式上看是受到了世界教育新理念的影响,但实质上却符合了韩国历来强调的“全面发展之人”的特征。

    具体措施:回归教育本源,多途径输送人才

  由于经济低迷、失业率高、社会对学历的膜拜等原因,韩国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很大,课外补习现象普遍,学生家长普遍感到子女不堪重负。2007年,韩国的课外补习费规模十分庞大,学生的年均教育费用为346万韩元(约17500元人民币)。韩国的这一教育病态成为政府长年之痛。为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韩国政府采取了包括改革大学及高中入学考试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但迄今收效甚微。“核心素养”课程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而提出的,试图回归教育本源,缓解教育竞争,向社会多途径输送具有创造力和道德的人才。

  (一)不分文理科,学生学到更多的融合课程。

  在新教育课程实施后,学生可以学到更多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教学方法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学校开设“综合社会”“综合科学”等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课程,并采用讨论、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叙述式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此外,韩国还设置了10个融合类的学习主题活动,包括“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性教育”等,要求各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加以实施。

  (二)实行以“讨论、体验”为主的“初中自由学期制”。

  2013年,韩国宣布在部分初中试行“自由学期制”。2016年开始,该学制在全国所有3204所初中进行推广。“自由学期制”指的是在初一第二学期或初二第一学期,学校推行不考试、学生打破年级界限自由听课、以讨论和研究课题等方式设计课程等政策。在自由学期内,学生一般上午上课,下午参与各类活动。学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诸多改革,例如数学、国语、英语等课程以主题讨论、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方法做为主要教学方式;社会、科学、家政等课程则通过现场学习、实验、实习、项目研究等形式实施。下午,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学校的艺体类课程、参与小组学习,或干脆到社会认证机构进行实习。韩国推行自由学期制旨在使学生通过自我设计和探索寻找自己的梦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及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建设各方都满意的教育环境。

  (三)根据“全国从业能力标准”改革高中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未来的职业计划选修课程。

  为了给应试教育来个“釜底抽薪”,韩国制定了《全国从业能力资格标准》体系,详细规定了各行各业的准入资格,在此基础上,高中的选修课程将打破文理科、学科的界限,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修课程。

  总之,韩国颁布的“核心素养”教育课程改革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引进国际通用教育理念的同时,密切呼应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适合韩国国情的“核心素养”理论体系。二是不断加强课程内容的重组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力图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编辑:孟湘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